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文案52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1 13:4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1、有一次,母亲问作者去不去北海看花,作者连活着的勇气也没有了,怎么可能去看花呢?后来妹妹告诉他,母亲的肝痛的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又一次,母亲问作者去不去北海,作者也答应了。可母亲却跟作者诀别了,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2、我想,如果说地坛引领作者体悟自然真理,彻悟生命意义,那么母亲的爱是文中感动天地,支撑他走下去的伟力。什么样的母亲是这个世界苦,是史铁生的母亲。当他在地坛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时,母亲的心在承受怎样的凌迟之痛呢?在他痛苦颓废的日子里,假装看到到母亲的爱,其实每分每秒母亲的爱都是在感召着他受伤的心,在抚慰他脆弱的灵魂。为了爱,他才决定走出悲痛,坚强勇敢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以《秋天的怀念》一文里,当母亲离开人世时,巨大的悲痛中,作者反而沉静了下来,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爱和责任使他勇敢、坚强而沉着。

3、史铁生还站在上帝的角度,对自己的命运进行重新设定——假使生在知识文化家庭,拥有健康体格和俊美身材,前半生顺利读书顺利恋爱,后半生娶妻生子,到后却也逃不过平凡的一生,被死神召唤。前半生的运气,后半生总是要还回来才能平衡的。所以健康的,残疾的,美丽的,丑陋的,顺利的与不顺的,都放平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要跟身体过不去,经营灵魂才是。他说“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开头,我看出来了,我们的设计只能这样,我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上帝爱我!我们的设计只剩这句话了,也许从来就只有一句话吧”。

4、“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5、好吧你追查,可你追查根据着什么呢?根据基因吗?据说基因也将可以更改了。根据生理特征吗?你就不怕那是个克隆货。根据历史吗?书写的历史偏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还能根据什么?根据什么都不如根据记忆,唯记忆可使你在一具“纵使相逢应不识”的肉身中认出你曾经熟悉的那个人。根据你的记忆唤醒我的记忆,根据我的记忆唤醒你的记忆,当我们的记忆吻合时,你认出了我。

6、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7、史铁生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那不是我的错。但是,杨媛却不能。

8、《我与地坛》的《合欢树》一文,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合欢树。这种树很卑微,从前高中校门口小花园里有两棵,开着毛茸茸的小小的粉色的花。每开一次,就唤起我对史铁生的记忆,开完三次,我便离开了高中校园,从此很少见到。史铁生瘫痪后,母亲小心翼翼地说,不如试着写小说吧。我的母亲也曾这样问过我话。母亲喜欢读书,却因为外力而没能完成学业,放弃了钟爱的书本,忙碌着撑起一个家。

9、▲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



10、一个活得很好的人,是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要活着”的;而把“Tobeornottobe”(生或死)当作一个问题思考的人,往往是遭遇了惨烈的痛苦与挫折的人,而这种痛苦与挫折,或源自肉体的折磨,或源自精神的创伤,又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而史铁生就属于后者。

11、我想家,就将北京的小米变成了南京的小米,你好吗

1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13、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14、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

15、人所以成为人,族群所以成为族群,或者人所以对群体有着认同,并且存着骄傲,也是由于记忆。族群的文化继承,指的就是这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于诸多细胞的相互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族群的文化也是这样,由于诸多个体及其独具的心流相互沟通、继承和发展,个人之于族群,正如细胞之于个人,正如局部之于整体,正如一个音符之于一曲悠久的音乐。 

16、一次,我患了重感冒,当天晚上就发起高烧,妈妈见了马上为我测量体温,“哇!39度!”妈妈惊慌起来了但又很快镇定下来,她二话不说,背起我向医院奔去。我伏在妈妈背上,感受到妈妈那热的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到了医院,妈妈有背着我疾步向门诊部跑去。妈妈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缓一秒就让孩子度一份危险!看完病来到家里,妈妈放下我,不顾劳累,为我煎药。半夜里,妈妈守在我身旁,半醒半睡,生怕再发生什么意外。第二天早上,我的烧终于退了。

17、在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内心深处已经生长出博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激情不能涵盖用宁静也无法传递,这是另外一种神思的智慧,已经超越生死。就是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内心感悟的力量、个人精神拯救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一切主义、理念都变得微小而无声。史铁生的博大情怀,决定了他对世俗社会始终抱着宽容、理解乃至超越的姿态,他始终站在一个高点看待世俗行为,既不陷入也不疏离。世俗从来不是神圣的前提,但是神圣的背景——我始终坚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生命状态。

18、史铁生首先认同加缪哲学,认同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针对这些必须回答的问题,史铁生这样表述,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无法克服的,它们构成了人生虚无感的背景。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的,荒谬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好运设计,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这是史铁生在深刻的绝望之后的顿悟,史铁生和加缪相遇——这是一次极其丰富的相遇。人的命运被偶然之网所笼罩,人生充满了荒诞感和虚无感——史铁生的个体经验是有说服力的。就在此时,史铁生与自己的“50后”在精神认知上分道扬镳,史铁生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应有部分。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我赞同许纪霖先生的分析,正是因为这些,使史铁生沿着加缪并超越加缪成为可能。

19、但什么是灵魂呢?精神不同于肉身,这话就算你说对了,但灵魂不同于精神,你倒是解释解释这为什么不是胡说? 

20、那复杂之中才有人的全部啊,才是灵魂的全面朝向。要看看隐藏中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不仅复杂而且危险。大的危险就是要遭遇社会美德的阴沉的脸色。

21、(1)此文写于2001年10月,曾收入高晖:《原始阅读》,第126页,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此次发表时修订并补充相关注释。

22、  她有时跟杨媛聊起医院的事情,杨媛还会感叹:“这人死得太不值得了。”

23、作者没有直接写到他的自卑、苦闷与绝望,但却直接写到了他对死、生与怎样活着的思考。“记不清都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作者之所以没有绝望地自杀,首先是因为他对命运的认可,其次便是他对苦难的承受。在作者的这段“弄明白了”的道理中,有一种对命运认可的宿命的思想倾向。

24、母亲面对这样一个心灰意冷,甚至绝望的儿子,以热情和挚爱去温暖、抚慰儿子,以她能力的去照顾儿子,甚至用死作为代价。但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作者用这种残忍粗暴的方式拒绝着母亲。他躲避着所有的人,躲避着自己的母亲,母亲选择隐忍,这份爱太深亦太小心翼翼。

25、地坛之于他人仅是一个破败荒芜的园子,之于史铁生却是再生之地。在这里,他走过轮椅能到达的每一个角落,凝视过矗立着的每一棵树木,观察过有缘见到的每一个人。对他来说,这个地方是用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6、这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生命的希望,从此破灭了。

27、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

28、当生命走到尽头,当死亡向你索要不可摧毁的意志之时,便可看出这两种意见的优劣了。

29、瘫痪后的他敏感多疑,自卑又有着强大的自尊。在地坛的日子里,他一次次与之对话。他其实是在反思,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些对话,让他重新思考人性、欲望和恐慌之间的关系,而他的内心也渐渐趋于平和。于是才有“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这样柔情的句子。

30、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31、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

3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

33、生命中的苦痛和艰辛,就像菜里的盐,分量刚刚好,才能炒出一道鲜美的珍馐,才能练就一个坚强勇敢的灵魂。若生活出现迷津,不知道明天的路该如何走下去,不妨读读《我与地坛》,这是一本必须要静下心来去阅读的书。

34、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35、“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事。”王尔德如是说,所以他即使面对生活的折磨,世俗的异样眼光,依然选择自己的所爱,即使不能被世俗容忍,依然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36、读罢《我与地坛》,作者由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37、如果按照当下“出生年代+后”的划分方式,1951年出生的史铁生无疑应该属于“50后”;这代人还有一个烙着历史特殊印记的专有称谓,即:红卫兵一代。在中国大陆,“红卫兵”已脱离了原有的词语意义,成为一种特别的符号,其本质含义就是激进的理想主义。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常常操持“激进的理想主义”这一定论来探寻这代人的精神形态,尽管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从1980年代初期就开始“背叛”其历史,对自己青春期的幼稚、冲动和迷惘有过较大篇幅的忏悔,但绝大多数人已蜕化成完全的世俗主义者,不可避免地成为时代的分母。当然,我现在谈到史铁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50后”的整体精神样貌,同时又必须挣脱上述的预设语境。

38、一箪食,一豆羹,一个人,一件物,三餐四季一家人……

39、地坛是荒凉甚至是衰败的:“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但另一面它又充满了生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一段描写就更明显了:“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好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譬如在园中为落寞的时候,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的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40、在文章中我们看到,史铁生不仅以人的强力生命意志承受着苦难,同时,也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寻求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散文是史铁生承受苦难,创造生命意义的真切记录。

41、思路到了这里,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早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心”,它是指“以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到有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就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底下一直到文章结尾是一段绝好仿若天成的文字。史铁生写出了自我的三种不同样态:刚来到人间时是个“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一见到这个世界便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的情人,而在时光的流逝之中,他又变成“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在时间中的自我就是这样处于稍纵即逝的无常,但是这无常却又仿佛太阳永远的轮回往复,“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史铁生因而想到自己“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这是生命永恒的动人心魄的画面,他因而向自己问道:

42、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43、人生在世,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而这些,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坚持下去,或许下一秒便是阳光灿烂,春暖花开。

44、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45、其实,史铁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关键部位,就是如何能获得在更高的意义上率先观察自己内在生命的能力,其中包括方式、形式、方法和支点。我认为,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获得这些,因为它只能提供逍遥、出世、游离等状态,缺乏坚守、坚持、挺住的常规措施,如穿越精神难题的智慧以及必须的柔韧度。这样,中国作家所制造的精神难题通常是假命题并与个体生命体验本身脱节,甚至与周遭现实缺乏联系甚至脱钩。在这里,我不排除佛教精神而且相信这样的力量存在,但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不属于中国传统属于东方文化佛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佛教的认知因急功近利而与佛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中不排除藏传佛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并已提升到普遍信仰的层面。

46、她在“小作文”里写道:“正是因为如此婚姻才显出了爱的珍贵性,在自我与彼此之间学会平衡,从一个人变成三个人。”“生活不需要美好粉饰,人生这一段旅程越走越是给想明白的人。”

47、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48、近被人民网指名道姓批评的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很真实地反应了现实生活中的婚恋,让无数的网友直言“贩卖焦虑”、“更恐婚恐育”……然而,男主的扮演者秦昊妻子伊能静一篇观后感的“小作文”,直接让人看到这位“作天作地”的娱乐圈大姐内心的丰盈。

49、在这里,他从“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的威力——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他从“到处”茂盛的“野草荒藤”中,“看见自己的身影”——犹如那“坍圮了”的“一段段高墙”和“散落了”的“玉砌雕栏”。

50、(5)加缪:《加缪全集》(散文卷I),第7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51、我们的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累。看,我们的母亲额角又多了几丝白发,眼角又多了几道鱼尾纹。可是,只要我们健康成长,她们就心满意足了。她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却毫无所求!母爱,就是这么伟大,无私。

上一篇:100句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文案53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