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文案4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9 14:5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应该重新创造的,首先是道德,因为旧的道德已经被揭露被毁灭。哲学家必须将“新的价值标准刻在新的目标之上”,为此则必然要“对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判”。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依赖对某个超越了现实的外在存在的信仰,而必然纯粹地依赖人。“富有创造力的、具有顽强意志的、发展着的自我”成了“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尺和准绳”。生活的价值是这个新的世界秩序中基本的价值。“在生活面临陌生、严峻的难题时肯定生活,不惜牺牲生活的高形式而保持对生活的意志。为自己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感到高兴,永远地为生活的发展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也包括了那种毁灭一切的快乐。”

2、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3、 第迄今高的价值也为虚无,这就是他的权力意志。

4、平时闲聊,如果有人提到尼采(Nietzsche)这个名字,往往总会有人马上引用尼采的话:“你去找女人,可别忘了带上鞭子。”殊不知,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老妇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并不代表他个人对女性的看法。因为恰恰在这方面,尼采有点过于羞怯。在他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剩下几个女人伴随着他:祖母、母亲、两个姑姑、妹妹。尽管如此,也许正因为如此,尼采对女性一直怀有某种难言的恐惧。大学读书时,尼采有次发现在紧闭的更衣室里有位女郎。虽然他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壮起胆子喝彩一番,却是在其他同学的保护下才敢如此大胆。有一天,由于仆人领错了路,他闯进了一家妓院。弄清情况后,尼采马上逃之夭夭,临行前还给感到莫名其妙的漂亮女士们弹了一段钢琴小曲。还有一次,尼采从远处看见一位女演员,崇拜得要命,便专门为她写了首歌,谱上曲子送到家里。据我们所知,他未能荣幸地得到任何回报。一次旅行时,尼采在路途上结识了一位芭蕾舞演员,但这场平平常常的冒险在火车到达终点站时就结束了。另外一次旅行时,尼采又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子,并向她修书求婚,但却是就要动身离去时才写的。信写得很不得体,没有引起任何结果,本也在意料之中。有段时间,尼采崇拜音乐家瓦格纳的妻子柯西玛。在瑞士时,他曾邀请了一批值得考虑的女士到家里做客,同样没有结果。但有一次,尼采却是真正爱上了一位女士,而且是一位有名的女士,当时才21岁,芳名露·莎乐美。俩人第一次见面时,尼采就问:“什么星座将我们带到了一起?”他向莎乐美诉说衷肠,把她看成是值得信赖的人。但是,他又没有胆量主动地亲自求婚,而是把一位朋友推上前去做媒。尼采万万没有料到,这位朋友恰恰也爱上了莎乐美,并且已正式向她求婚。朋友只好告诉他,做媒的结果并不理想。此后不久,由于流言所致,更由于妹妹的挑拨,尼采和莎乐美以及朋友的关系破裂了。无可奈何,尼采只好自我安慰:“结了婚的哲学家应该去演喜剧。”到头来,只有他的妹妹“拉玛”陪伴着他,同时也用诡计阴谋迷惑着他。就在尼采死后,妹妹仍想将哥哥占为己有。为了得到他的遗作,甚至不惜大肆篡改他的著作。从这些事情中都可看出,尼采手中的鞭子,只不过是老妪口中的胡诌罢了。

5、(5)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296],摘自《龚古尔兄弟日记》,第一卷,第292页。——编注

6、尼采所思考的一切,其着眼点是将要来临的可怕事情。他不想颂扬它,因为他推测到这种可怕的事情终具有的卑劣面孔,而要避免它,使之重生并加以改造。他承认了虚无主义,把它作为一个临床病人加以研究。他说自己是欧洲第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他的身份,而且因为他过于伟大,不能拒绝他的时代的遗产。

7、这些格言首先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它们是一个偏执的、恼怒的、具有破坏性的与不近人情的人对同时代的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与文学做出的评论与嘲弄——他是一个聪明的怪人,他拥有某种被滥用了的文学天赋,他有一长串的私人烦恼,他更像是那种不断给编辑写信的人,而不是一位有建设性的思想家。这些格言会让漫不经心的读者觉得,充斥其中的是某种传统的深刻思想与一种业余的与难以捉摸的学识:这些格言提到了哲学家、宗教人物、历史片段、文学作品、音乐作曲,在对这些发表了寥寥数语之后,就迅速改变了主题。人们感到,自己正在打交道的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怪人,而不是一个大学的教授、一个在德国语文学的严格学科中训练而成的学者,或一个哲学家(就此而言,即便是根据“哲学家”这个术语敷衍的意义,也无法挽救尼采作为哲学家的声誉)。专业哲学写作的标志是精致而巧妙的区分、周密集结的论证、谨慎而又有保留的推断,而尼采明显缺少这些东西。人们也没有听过这位哲学家装出一种冷静而又严厉的腔调。相反,这位撰写小册子的作者长期不满现状,他发出的是一种尖锐刺耳、吹毛求疵,时而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

8、摘要: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学术界大多从消极的、单一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虚无主义被尼采赋予了众多的复杂内涵:它既指旧价值本身的无价值,又指价值消解后意义的真空;它可指思想武器,又是思想目标。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深刻的心理背景。尼采以虚无主义作为批判武器,对欧洲传统价值——基督教、道德及其科学理性文明进行批判,对自己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也进行批判。尼采哲学思想发轫于虚无主义,超越了虚无主义而终不能摆脱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9、叔本华并不是否定生存本身,他明确反对自杀,因为自杀没有否定求生意志,而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成全了求生意志对自己的主宰。因为之所以想要自杀,是因为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恰恰体现出自己对欲望的认可。



10、如此这般取代超感性领域的东西,乃是对基督教教会的和神学的世界解释的变换;而这种世界解释从泛希腊的—犹太的世界那里承继了它的秩序模式,即存在者的等级秩序的模式。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柏拉图就确立了这个泛希腊的—犹太的世界的基本结构。

11、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12、基督教本质上是一次伟大的象征主义运动。因而,正如我们不能把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当作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也只能用象征或艺术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传说中的神奇的事件。“同样人子耶稣也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永恒的事实’与一个处于时间之外的心理象征”,“圣父与圣子:后者所表达的是尘世万物进入神化状态,前者亦是如此……”它们只是一个个内心事实,是无名之谜,是出于语言表达的严重局限而采用的曲折手段。这些活生生的事件一旦落入历史编篡者或理性主义者之手,即丧失活性,成为虚假的“历史事实”。基督教在后世的发展离开了它的根,离开了它高贵的形而上学源泉,因而,它不可避免滑向虚无。

1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4、(27)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1]。——编注

15、(15)“恶人是无歌的。”]谚语式的成语,出自德国诗人索伊默(J.G.Seume,1763-1810年)的诗“颂歌”;该格言也由尼采取自一个较长的残篇(笔记本MpXVI4),参看科利版第13卷,18[9]。——编注

16、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7、当然,我们并不能从“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体系”这一事实,推断认为尼采以无意识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体系,就像我们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某些问题,这个体系深植于作家的潜意识之中,隐藏于这个创造性心智的隐秘幽深之处,直到后才揭示自身。相反,我相信,我们能够通过求助于两个确切的事实来解释这些成就。

18、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9、一切习惯之物都在我们周围织成越来越坚固的蜘蛛网,而我们很快就发现,蛛丝变成了绳索……

20、人们认为女人深刻——为什么?因为人们从未彻底研究过女人。(17)女人还从来未曾浅显过。

21、上帝死了,尼采指出:虚无主义这个“不详的来客”已经来到了门前。正是因为上帝死了,社会才进入虚无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悲观绝望。虽然这并不是尼采所希望的。

22、科学价值主要是提出真理和谬误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且科学真理是多元的。

23、他提出,不同于物的本质先于存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现成和确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总是有待形成的,人总是面临可能性而生存的,人总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可能性。可以说,人的存在=虚无=自由。

24、或许在这里,在多少有点狭隘的意义上,尼采就是作为一位哲学家来进行言说的。但是,这些学说并没有让人感到,它们以任何系统的与融贯的方式共同匹配起来,而且它们无论是在个体上还是在群体上,都无法被轻易归于某些便利而又无可回避的论题——我们就是用这样的论题来分辨诸多哲学观念的。它们似乎也不是那些为我们所承认的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倘若确实要在这些学说中找到尼采的哲学,那么,这种哲学就呈现为诸多完全不同的教诲的结合体,它仍然是一种汇集,而不是一种组构,它是由诸多未经证实、错误理解的独特思辨组成的,不适宜将之定位于那种让哲学批评家或哲学史家感到轻松自在的哲学分析的语境之中。

25、既然人生的意义是没有理性的、客观的、普遍的解决方案的,那么人生意义的附着就要落到个人信仰上。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信仰不需要经过理性严密论证的,凡是需要论证的信仰都是假信仰,都是算计而已。

26、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27、尽管尼采的思想与风格必定有所发展,但是,几乎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来阅读他的作品,这不会对理解他的观念造成巨大的妨碍。他数目繁多、秩序混乱的遗作已经形成多卷作品,并由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她自封为尼采文学遗产的遗嘱执行人——赋予了书名。然而,即便存在某些证据,也几乎难以找到什么内在的证据能够证明,它们是由尼采之外的某个人亲手拼凑到一起的,甚至一个十分熟悉尼采作品的读者也很难说出,在那些由尼采本人付印的作品与那些由尼采的编辑们用片段拼凑而成的作品之间存在何种差异。

28、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文明、理性、感性、道德、意识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东西只是自然现象,和石头、风雨一样,只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而已。

29、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运动,而并不是何人所主张的何种观点和学说。虚无主义在西方民族的命运中以一种几乎尚未为人们所认识的基本过程的方式推动了历史。因此,虚无主义也不只是其他历史性现象中间的一个现象,也不只是一个精神思潮而可以与欧洲历史中出现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等思潮相提并论。

30、(19)没有音乐,生活将会是一个错误。]参看尼采1888年1月15日致彼得•加斯特的信。——编注

31、好的作家是羞于成为作家的人。——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32、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33、尼釆否定了世界虚幻的实在性,和真理虚伪的客观性,推翻了价值的存在,他推翻和打倒了上帝,他认为真理是意志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

34、我生活在一个不属于我的时代里,所以我是悲伤的 。

35、你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动手者?——或者是一个掉转目光的回避者?……第三个良心问题。

36、新的基本的感觉:我们的释除疑问的片刻。——过去一个人以指出他的神性祖先的方式来追寻人的崇高的感觉: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为在它的入口站着猿(……)因此现在人们试图走向另一个方向:人类正在走的这条路将作为他的尊荣以及他与上帝的关系的证据。但这也是徒然的!这条路的尽处竖着后一个人的墓碑(刻着“悠悠世人到此为时不远”)和掘墓者。无论人类已经进化到怎样的状态——或许在终它将处在比其开始时更低的水平——它都不可能进入更高的秩序中,其可能性就像蚂蚁和飞蛾在“尘世的里程”的终端与神和永恒的生活建立亲属关系那样小。(……)

37、 第以往的价值消解后世界陷于虚无,这就是持续至今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状况。

38、(2)参看科利版第9卷,12[121];第13卷,11[107]。——编注

39、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受苦的人悲观的话,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没有力量面对苦难。结果他会受到更大的痛苦。(耐心)。

40、人们既无权要求生命,也无权要求劳动,更无权要求“幸福”:因为,众人的情况同低的蛆虫没有什么两样

41、在这些短文与格言中表达的思想,就像它们的文学表现一样都拥有不连贯的外观。仅就单个段落而言,它们是机智的与敏锐的——“布满了刺痛与隐秘的情趣”——但是,在读过一些这样的短文与格言之后,人们就会觉得,它们易于令人厌倦且彼此重复,尼采将诸多几乎相同的讥讽言辞,反复、再三地投向几乎相同的目标。第一次看见大海的景象,第一次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这些的确能够令精神得到陶醉与振奋,但当这种经验被延长时,这样的感受就消散了;毕竟,波浪在一种显著的程度上彼此相似,它们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在某种整体的流动与单调的喧嚣中,我们就失去了它们的特性。

42、“一切真理都是简单的。”(4)这不是一个双重谎言吗?——

43、尼采杀死了上帝,但他是怎么杀死上帝的呢?这里所说的他把上帝杀死了,指的是人们开始怀疑基督教,宗教信仰开始土崩瓦解,欧洲社会陷入了没有信仰的状态,就是进入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社会。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