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回归本原就叫静,静也就是生命的重复,生命的回归——“是谓复命”。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6、“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后完成,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7、首先,在学习方面,我们是在大三这个关键的学年进行了访学学习,通过大一大二学年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学思维,初步了解了法律体系的建构,大三学年的学习对我们培养法学思维,形成自己的法律观都十分重要。这一年我在集美大学交流学习了十四门专业课,其中包括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重要课程。在课程安排方面,集美大学和我校较为类似,安排都比较合理,只是存在一些课程学期分布的细微差别。就课程丰富程度而言,我认为我校有一些优势。我校开设了很多形式富有趣味性,内容丰富的课程,例如律师实务,法律诊所等,有利于我们了解实务工作,又不会令同学们产生畏难心理。集美大学此类课程安排较少,选修课多为理论课程,采取了将事务知识渗透到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丰富课堂,例如采用学生分组分析实际较为综合的案件,练习文书写作,当堂做汇报,当堂辩论的形式,这样同样有利于锻炼大家的文书技能和实务技能。就上课方式来说,集美大学的授课氛围较为轻松,多采取老师授课与学生分享相交叉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性选题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拓宽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老师也会查找相关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课程考察方面,集美大学相较我校,更注重学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对于平时课表现的考察并不明显,并且集美大学在期末考试方式上大多采取了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安排密集导致复习压力较大,时间较难分配,我校考察方式比较多元,更能够从多角度考察学生。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9、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10、我从中静观:我与天同德,与道合体,法天则地,把握阴阳,天地不易,我亦不易,天地有更改,我亦不更改。故曰“没身不殆”。
11、后,用我喜欢的文案女神李欣频的一段文字,作为结语共勉。
12、熟悉或不那么熟悉我的伙伴、朋友大概都知道一个关于我的基本信息:以文字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是我的重要存在方式。与世界连接其实也是与人连接,与万物连接。喔,“连接”,这是我近两年重新认识的一个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甚至更重要,它就是——“感受”!这两个词为何成为我的关键词?有待今后和朋友们分享。对了,“分享”也是我的一个关键词,也许,说“分享”是我的基本行为模式更确切。
13、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14、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15、王本:“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乙本作“道乃没身不殆”,脱“久”字,甲本“道乃久”三字残损,后四字为“忽身不怠”。甲本“殆”为“怠”。
16、“至虚极”,万物都趋向极处发展;“守静笃”,万物笃行成、住、坏、空、生之生命轨迹的循环往复。
17、虚极静笃、笃静悟初、致虚守静这类词都是佛家用语,大意都差不多。
18、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19、一个善良的人即使不小心为恶就会自责、忏悔,终回归善良;一个丑陋的人无论如何伪装,终会将自己丑陋的嘴脸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个专制的暴君无论如何表演仁义,后都会视百姓为草芥;一个自私的人到处宣扬自己的无私和公正,后还是脱不掉“伪善”的外衣……。我们一旦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我们与之交往就不会纠结;我们一旦看清事情的问题症结,我们处理就会得心应手;我们一旦看清宇宙万物,我们就可能接近“道”……。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教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观察认识世间万物,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如何才能“知常”以“悟道”?
20、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2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22、“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23、“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2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25、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26、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27、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28、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