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真正含义
1、百善孝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在日常使用中,“孝”也常做名词,表示丧服,孝服,如穿孝,带孝。
3、 二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我。拊(抚)我畜(爱)我,长我育我。顾(照顾)我复(庇护)我,出入腹(抱)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劳瘁”。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剥削,百姓无法生活,因而没有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我不报,而是皇天不让我报。
4、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孝的真正含义)。
5、缺乏孝文化的社会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力。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但能自主创业的很少。
6、 还有孩子说:我没有长大,我也没有挣钱,我怎么孝父母啊?也不是,孝就是顺,孝就是心,孝就是敬,你用心孝你的父母,父母知道。
7、http://shan-zhunti.taobao.com/
8、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
9、 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
10、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这个部落的子民要吃饭要生存,这个责任在谁身上?在贵族身上,在家族的族长身上,如果我的子民没有生存下去我就有罪,我以死都不足以谢罪,我只能拼尽一切把这个责任担下去,我死了以后,是不是就不用担了?我死了还要让我的儿子继续担下去,所以了解了贵族的孝从来不是善事父母,贵族的孝讲得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把父亲的责任祖先的责任继续担下去,这叫贵族的孝。
11、"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出自清朝曾国藩《家书》。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子女应将父母心情愉悦作为事亲第一要务。
12、以上所说纯属分享,不一定适合您的观点,望各位自证自悟。回到觉知当下的自身感受,选择可以使自己良性循环发展的解释和行为,让喜悦畅通、慈悲与爱带着勇气感染到周围的一切。
13、“孝”的本义是对老人“孝顺”,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这就是说:善于侍奉父母就称为“孝”。
14、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5、人的成长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有阶段之分。在幼年,孝的含义主要就是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者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尊重年长者的同时,孝道的含义更多地指向对理性的尊重和维护。在人与理之间,更应该敬畏和服从的是理性。
16、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高境界。
17、从类人猿到人的进化是靠人自身的努力和一代一代祖先的护佑和付出,才走到我们今天这一步,不是无缘无故就到这儿来的,没有祖先的护佑,没有一代一代的祖先这样积累,去护佑我们,我们走不到今天,有很多部落早就没有了,我们之所以能活在今天,已经跟祖先有关系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孝的意思就讲得传承和阶梯式地成长。
18、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19、孝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就是要通过行为的不断重复,进而形成一种态度,终牢固成为习惯。这个习惯的核心不是孝顺,而是服从。通过从小孝亲的行为,终养成具有服从精神的合格公民。具有服从精神的公民,才可以遵守法律,并且具有起码的道德感。孝是在家庭内部的教育,但是它的结果是作用于社会的。
20、那第二层的孝才轮到我们今天通俗的那种老与子,这是第二个孝,第二个孝来自于我们宗教性时期,已经死去的那些身体已经消耗但是生命还没消耗的这些人进行链接的一个过程,叫达孝。达孝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以看中国古代讲的孝,往往是死后的葬礼和祭礼,而活着的时候是很少讲孝的。
21、其对单亲父母再婚应支持成全,对继父母如同亲父母一样尊敬孝养。
22、孝悌合在一起,就是要去除掉人天生的自我中心,让自己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心态和良性的认知,即世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服务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不是世界运行的法则。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是需要考虑到他人利益的。所有这一切,终究也是社会化生活的基础。所以,孝的另一层意义是培养人的利他意识和行为。
23、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4、我们都会拜火教火神,火改变了什么呢?改变了整个类人猿的饮食结构,人开始吃煮熟的肉食,煮熟了之后人的寿命开始得到延长,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人跟其它动物不一样,其它动物几岁的时候就可以交配,就可以繁殖后代,对不对?人不行,人的成长速度很慢,他至少需要十四五岁,你不能说七八岁就开始,那个太早,对动物可以,但对人不行,这就导致当类人猿只有二三十岁的时候,它永远只看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它看不到自己的孙子,永远是两代。
25、“孝”的基本含义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如孝敬、孝廉;引申含义为居丧的事,如守孝、吊孝。
26、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
27、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28、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
29、在古书中有“孝鸟”一词。难道小鸟也会孝敬老鸟吗?据说乌鸦能够反哺,小乌鸦能独立生活之后,就觅食给老乌鸦吃,所以崔豹的《古今注·鸟兽》中说:“乌,一名孝鸟。”——左民安《细说汉字》
30、还要记住,中国古代讲孝的,早期的葬礼和祭礼的,只有在中国的贵族那个阶层才能做,就是士大夫以上的才有葬礼和祭礼,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家族建宗庙,有自己的姓氏,而普通的老百姓有没有资格?没有资格,他连行孝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这样解释大家能不能听明白?
31、这就是祖先的重要性,祖先给我们引领这个生命的时候,我们不用重新开始,靠这样一代一代的积累,人终于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天地自然的进化只是把猴子变成类人猿,这叫动物。实际在类人猿这个层面,达尔文的理论体系是对的;但从类人猿到人的这个过程,达尔文的理论体系是错的。
32、“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3、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34、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35、你看学的繁体字,它是一个什么字?学的繁体字你会写吗?学是两只手捧个叉叉,那是神圣的意思,还有文它是一个宝盖头一个叉叉,那都是神的给予。
36、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这是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37、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
38、何为这样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人是讲究孝道,以"孝行天下为己人,为美德",齐家,治国,规范子民同心与安邦定国,平天下。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舜,闵子,孔子等,他们的故事及事迹都体现出孝道的重要及孝道内涵有孝外延与家庭,国家,社会稳定及民心所向的忠。
39、 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40、“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41、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42、学习孝道文化为了谁?为让自己活得更喜悦、更畅通、更富足、更心安理得。试问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赡养、不能尊重、都容不下的人,他能容下谁?对自己生身父母都没有耐心的人,他做什么事能有耐心?对自己的生身父母对家庭都不负责任的人,你还指望他对国家负责吗?对单位负责吗?对事业负责吗?
43、你想你父母都不爱呀你爱谁呀?是吧,所以我们同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懂得什么叫孝。那么孝这份厚德,是人之初,性本善,必须用你善良的心,去对待你的父母,连父母都不孝这就麻烦了。
44、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45、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46、你看捕食动物象狮子老虎,它们没有看到孙子的机会,你看一下动物世界永远是两代,当人的生命可以延长的时候,人可以变得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可以活到六十岁了,到了六十岁他的身体已经在往下走,他没办法再去捕猎了,那这些已经五六十岁的老人干嘛?他们留在家里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这时候三代人,就是爷爷和孙子终于有机会能够碰面了。
47、 三是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种桑树和梓树,对它们应该恭恭敬敬。没有一个人不尊仰父亲,没有一个人不依恋母亲。对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记了他们。《诗经·齐风·南山》:“艺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48、志愿者道德教育学习群号:431778065(每天早晚作为共同学习时间)
49、如何对父母是孝文化的道德基础 。有人以为,对父母尽孝就是在物质上给以满足,其实不然。现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这已不是对父母尽孝的主要方面。
50、 孟子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物,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物。像宋代的文天祥,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如果以私人家庭的孝道来说,他因为抗元,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尽忠臣道的节义,不肯投降,不但自己死了,还牵连到家人。假如他投降了,则能与家人安享荣华富贵。他的作为,从小处低处看,又似乎不孝了。
51、 守孝道,这是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这种特质,使民族屹立几千年,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坚强而不会倒下;但是它的反面也造成民族的疲软性,像橡皮筋一样软软的,没有力量。不过弹性也很大。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孟子说:天下什么事情重要?事亲重要,就是怎么安顿父母,才是重大的事情。 守的反面,又以什么重要呢?守,不是说家里有许多黄金美钞,要守住它,连上课都不上了,这并不是守。守,是操守,就是人格的建立。例如佛家、道家讲究守戒律,基督教也要奉行十诫,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他们的戒律。戒律就是操守,一种人品的、行为的标准,然后坚持此一标准,使自己的品格、行为不致下降,这就叫做真正的“守”。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守身如玉”。这句话,在古代不一定是对女子的贞操而言,对男子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格行为标准,要坚守下去,如同玉一样的洁白,才算珍贵;如果稍有瑕疵,就失去价值了。明代洪自诚(应明)的《菜根谭》里,有两句话“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个正反两面的比喻,把“守”的重要,说得具体而透彻。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借用洪先生这两句话,只是做比喻,并不代表我们是贞节牌坊的拥护者。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守身,就是这种道理,所以孟子说“守身为大”,在守的方面,以守身重要了。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物,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物。像宋代的文天祥,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如果以私人家庭的孝道来说,他因为抗元,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尽忠臣道的节义,不肯投降,不但自己死了,还牵连到家人。假如他投降了,则能与家人安享荣华富贵。他的作为,从小处低处看,又似乎不孝了。 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当然,一个普普通通,既无才华,又无责任的人,而说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世人而去跳楼自杀,以醒世俗,那可不是孝子,而是疯子。 所以,在中国文化源流的《易经》中,注重两个字,一个“时”,一个“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一个人处身在某一位置上,负了一定的责任,在刚好遇上某种情况时,而为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牺牲,那才是对的。
52、从我们尚在襁褓到咿呀学语再到长大成人,是父母用他们的爱将我们抚养成人,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所拥有的现在。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他们的一切,乌鸦尚知反哺
53、有人说,我特别地孝!就是不能顺从!想想,父母说一句,你顶十句,整天打别,把老人噎地半死,那是“孝”么?孝顺是放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只“孝”不“顺”就不是完整的孝顺人!
54、我们这一宗姓周,实际上是被周家的列祖列宗护佑着的,所以以前能够进宗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宗庙的,在唐代末期之后,那种祭礼才普遍,北宋时期大夫才有资格去祭拜,在以前只有名门望族贵族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55、那个孝字是什么意思呢?直接链接到无形的世界跟神对话的过程。这是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神权时代一个人如果直接能够链接跟神跟天地对话,他就是大孝。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得大孝是孝天地之志,直接链接跟神对话,它来自于神权时期。
56、所以我看过很多学习不好的,人生比较坎坷的人,翻起他们的历史,都缺了这一课“德”,孝德这一课,所以我们同学这时代啊,大家要好好的反观自己,从你从小到现在一直为你付出的人,没有胜过父母的人,你懂了这样道理之后呢,你就更应该加倍的去孝养父母。说你能有什么回报,让父母每一天都很开心快乐,好好读书,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常常跟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懂事了,要让家里充满阳光和快乐,让你的父母每一天开心,大家都好,你的家庭也都很开心。
57、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58、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得到众人称赞,反之,忤逆之人众人指责;天地鬼神敬重孝顺父母之人,而惩罚不孝之辈。
59、 虽然时代一直在变,大家的思想也都有进步,但是关于“孝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尊敬父母,奉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管在哪个时代在哪个家庭,都是必须要做到的。
60、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61、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62、一定要把握每一个对父母孝的机会,你不听话,你不读书,那就像你家的天塌了一样,你想父母有多么难过,这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所以我就希望每一个孩子,跟父母有一个好的心灵沟通。
63、孝的第一个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上面两个叉叉,一个爻辞的爻,大家知道那个字吗?下面一个子,那个爻是什么意思?爻是古代的一个文字,易经里面它有爻,它是来自于老天占卜之后一个神迹的记录,爻这个字一直代表的是天意的给予,所以在中国,但凡有那个叉叉,往往代表很神圣的意思。
64、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
65、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66、所以守孝期什么都不能干,你只能在祖先的生命旁边去链接,链接完以后在宗庙里去祭祀,祭祀的过程中祖先的生命还在,只要祖先的生命还在,那么这个部落就能得到护佑,所以以前中国人宗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只有有姓名的人才能进去,以前中国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姓名的,只有贵族的后代和那些真正建立功业的人被赐姓,你们听过赐姓吗?赐给你这个姓,赐给你这个姓不是给你玩的,这就意味着赐封给你这个姓的时候,你有资格进入了整个姓氏里面的宗庙进行祭祀活动,你的家族可以得到他的护佑,所以每个人身上的姓,实际上相当于护佑神。
67、文言版《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68、子女要供养父母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医诸方面,当以尽力为原则。即便沦为乞丐,亦应将讨来之食先予父母。
69、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70、你想呀,谁是你的父母,你不能选择,这是缘分注定的。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古人的一句话。
71、所以我们今天讲,见父母啊善事父母啊,养儿防老啊,那是属于底层的,一辈子活着没有安全感,希望养几个儿子长大了以后,能够侍候吃穿不愁,但是现在你还可以买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就可以解决了,不用养儿防老了吧,还用养儿防老吗?你买一个养老保险就够了,那是底层了。
72、其勿使父母为子女操心、担心。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子女务期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兄弟姐妹友爱,子女长进。勿出现违法乱纪悖德之言行,不使父母担心和蒙羞。
73、其多陪在父母身边。经常回家探望,陪父母说话聊天,倾听父母唠叨,宽慰父母心情。多陪父母散步遛弯儿,有条件者多陪父母走出去看世界。
74、“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75、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76、道理不是喜好,人一辈子的生活是道情并用,道在前,情在后。不和道的事情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道的约束,达到国家,小到社会都会走向灭亡。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所以啃老一族自己不工作,认为老人的钱财、房子等都是自己的,认为老人都老了,还要那么多钱干啥,非得把父母手里那点钱整过来,不但不尽孝,反而想尽一切办法在父母身上搜刮,并且认为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就该给子女花钱,这种孩子多不多?把命给你,还把你养大,扪心自问,你是谁?所以人这辈子如果活糊涂了很危险。
7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78、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孝与感恩是思想,是行为,是素养,是态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实践中,由低层次逐步地达到高层次的孝,才是高境界的孝道。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79、 一是奉养父母。《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的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
80、 四是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81、就我而言,我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老母九十有余,卧床不起,每次去看望她,我都要坐在她床边陪她啦啦家常,回忆一下她年轻时的故事,她总是很高兴,拉着我的手不放,由此我懂得了,垂暮之年的母亲,更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