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左右
1、“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左右)。
2、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3、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4、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5、本文作者:庞文瑞,男,汉族,1982年9月出生,内蒙古卓资县人。就职于卓资县档案史志局,爱好写作,迄今为止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和散文、诗歌1330余篇。
6、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7、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8、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
9、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10、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11、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12、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13、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14、■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15、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16、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18、他也没有叙述自己的委屈,为母国所不容而在外颠沛流离地周游列国14年,多少次受尽冷眼与奚落,多少次茫茫然如丧家之犬,多少次有过性命之虞……在他自我总结的人生履历中,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在成长、境界修为和精神上的澄明清澈。
19、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20、做人的道德标准,不会因为顺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住,不动摇,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检验。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与时俱进”,从权宜走向权益,离自己的口号越来越远。
21、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22、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基本以时间为序记录了孔子的一生,《论语》留下了孔子生动的音容笑貌和格言语录,读者有心细读的话,都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孔子,更全面地宗仰这位圣人。
23、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24、“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25、(5)对孔子的任何历史解释,包括孔子出身、身高、长相等这些并不影响其历史结论的外在形象,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史实基础上,既不能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把孔子变成一份胜利者的宣言书,功成名就的化身,神化、圣化、美化、正统化、维新化、妖媚化孔子,把他捧得缩地戡天。也不能因为孔子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格格不入、是一孤独的远行者、不成功的家长、丧家之犬,而把他变成一个失败者的墓志铭,丑化、矮化、僵化、妖魔化孔子,把他骂得天诛地灭。孔子就是孔子,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既有伟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特色,也有普通人不可避免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需要,置身孔子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思考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重要性。通过对孔子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与评判,汲取经验教训,形成我们自己对孔子的正确评判,把对孔子的本质性认识演绎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与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人文素养。
26、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27、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28、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9、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30、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31、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32、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33、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4、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35、后来鲁昭公终于死在了国外,三桓立了昭公弟弟当吉祥物,这是鲁定公,这时间三桓也过了一代人,家主也都换人了,由于家臣势力大,成了三桓家臣把持朝政了,然而,找个机会,乱臣给赶出了曲阜,在外地重新拉杆子。这时间,我们的孔老师进行了第二次炒作:宣称叛臣要请自己。这事儿被鲁定公知道了,觉得这伙计这么有本事啊,那得当官啊,于是,两年时间孔子从中都宰到小司空再到司寇,名列国君和三桓之后排第五名,妥妥地国家啊,主要原因是孔子懂很多礼节,鲁定公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大忽悠了。而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也去三桓大的季孙家当了管家和地方领导,这时间孔子他说他知天命了。他要大干一场
36、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起初被冲散了。他担心老夫子受不起惊吓,急忙冲入包围。不料孔子竟谈笑风生,而且还弹着琴,神情并不沮丧。
37、有趣的是,孔子的73岁,以及后来孟子的寿命84岁,成了民间对寿命界限的一种淳朴认识。民间谚语有“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就是中国老百姓对人寿的一种基本判断:圣人也都只活到这个岁数,我们普通人怎么好意思活得比圣人寿命还长呢?
38、 一鼓作气(曹刿 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9、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40、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1、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42、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3、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44、子路问:“老师,你怎么还有这样的兴致啊?”
45、 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6、这时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鲁昭公招呼几个弟兄去围攻季孙家,不料三桓一起出兵,反而把昭公及其d羽给收拾了,鲁昭公逃亡齐国。孔子一看:我艹!这还了得!你们居然敢围攻国君?!也只有他把那个吉祥物当成了老大,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弟子们北上勤王了,要保卫昭公,岂料,没见着昭公的面儿,被昭公的卫队当奸细了,一顿痛打,幸亏孔子跑得快,学生中有齐国人,介绍孔子去了齐国的贵族高家投靠,期间还拜访过齐景公和齐相晏婴,可是作为法家的晏婴压根儿没瞧上讲周礼的孔子。这事儿被后人说成齐景公和晏婴去鲁国拜访孔子,一个大国总统和总理,在该小国总统逃亡期间,去该国乡下去拜访一个乡村教师?哈哈哈,这不逗比吗?在齐国呆了几年,没办法,又回了鲁国了,继续教书育人,顺便看看有没有当官的机会,这时间,孔子四十而不惑。
47、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48、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49、★孔子去世犹如泰山崩毁,“479”谐音“逝去久”,他的肉身逝去了,他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有人类社会存在,他的巨大影响还将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直活到了现在。
50、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51、“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52、“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高理想。
53、如果勉强把自己说成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不由得想起一则关于圣人孔子的故事。孔子父亲50岁左右才生下了他,孔子年轻时周游列国,四处寻找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直到有一天父母都相继离世,孔子不停地发问自己,为什么不在父母都健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吧!孔子深刻地领悟到并告诫后人,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离世后才懂得尽孝。这也许影响到了后来封建社会好长一段时间人们“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吧。
54、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55、(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56、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57、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8、编委会成员:华双鱼 祁国平 白庐 立秦 陈素娟羽翼之上年轮 书带草
59、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60、 不过呢,开始收的学生不单少,还穷,老婆免不了怨言更大了,直到第二年,收了一个三桓之一孟孙家的次子,这下名声就响亮了,这个人后来还当了孔子的侄女婿,这就更亲了。这哥们儿帮孔子运作了一件事儿:让孔子公费去首都访问,并两次见到了传说中的老子,这个事儿在《论语》和《孔子家书》里面都是重笔浓彩地叙述,但我觉得他俩谈啥?老子跟他谈小国寡民、清静无为?这跟孔子立志改变天下的理想完全不一路嘛,所以呢,我怀疑这是孔子自我炒作的一种手法,跟有些人喝多了吹牛逼说马云是我哥们儿是一个道理,其实无非是哪次千人大会之时挤到人家身边抓拍了一张照片而已。不过,从现在看起来,沾便宜的反而是老子,否则谁知道他是哪根葱啊?还有人把丫当哲学家看待呢。
61、(1)《史记》关于孔子长相记载。比孔子晚出生400年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外貌有些描述:一是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迁离孔子生活的时代才四百年,他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记述的孔子长相可能要比后来人记叙的更接近真实。所谓的圩顶,根据司马贞《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即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这种头型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看到过。《孔丛子》也说孔子的面孔长眼高颧骨的“河目隆颡”,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奔颅头”。二是通过故事从侧面描述了孔子外貌。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翻译:孔子在周游列国的14年当中,有一次,要到郑国去的路上,因为有人迫害逃亡,慌乱中跟学生们走散了。和学生们分手时,师生约好了在郑国都城的城门相见。古代的都城都有几个城门,孔子先到了,就在郑国都城繁华的东门站着等自己的学生。他的学生子贡也赶到了郑国都城,向郑国人打听见没见到自己的老师。有一个郑国人见子贡着急找人,就跟他说“刚才我在城东门看到一个人,额头像圣贤君主尧一样饱满,脖子长得像正直名臣皋陶一样粗壮,肩膀长得像著名贤相子产一样略微前倾。但这个人腰长腿短,腰以下,比治水的大禹,短了三寸。这人长得不一般,但疲惫已极的狼狈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到东门与孔子会合,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把我的外貌说成那样未必恰当,不过说我像无家可归的狗,说得确实对啊!”)。
62、关于稿费:稿费来自赞赏,赏金的百分之50为作者稿费(一周内内)2周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百分之50用于平台维护费用(注:赞赏总金额低于10元不发放稿费)。
63、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64、学习成语,若是能懂得其中暗藏的名人典故,不仅便于记忆,更是写作时候的好素材,赶紧教给孩子吧~
65、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孩童可为吾师也。”
66、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67、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68、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69、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7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72、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73、 孔子长相如何?没有任何一本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有记载,更没有孔子的画像塑像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见的孔子像,都是唐朝以后的人画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图》,流行较广,影响较大。下列几个辅助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孔子可能长得不帅。
74、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75、《史记》记载,当时颜徵在很担心叔梁纥年纪大不利于生育,就到尼丘山上祈祷,于是顺利怀胎生下了孔子。
76、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77、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78、孔丘也觉得乱,他思考该怎样结束这种乱局呢,后他找到了一种办法:周礼!只要按照周公说的周礼来治理,必然会上下有序,国泰民安。总结出来就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啥意思?就是国君得有国君的权利义务,臣子得有臣子的本分,当爹得有当爹的样子,当儿子得有当儿子的规矩。可是,他不知道周公已经翘了六百年了,春秋末期可不是西周初期了,这也决定了他的理论必然走向失败,这就是我们所谓儒家的起始。但这八个字会被历代皇帝拿出来重申,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安于统治,使劲地爱国爱d爱皇上,从不去考虑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权力,而五十年前的那场运动打倒了那些神祇,却并没有向个人权力去思考,只不过是为了一个更大神祇的树立,呜呼,孔子,呜呼,中华民族。
79、孔子的学生加起来有三千了,然而长时间跟着他有所建树的是七十二贤徒,这些人的学说或者建树将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火种,并引领整个先秦的各个学术领域。譬如这《左传》作者左丘明就有传言是孔子弟子子夏所做。孔子不知道临终有没有醒悟,他大的资产就是自己这些学生。其实,我坚持认为老师就是一份职业,没有特别值得尊重的原因,但我们对于品性高洁的老师确实应该尊重,但大多数老师还真不如苍老师和波结老师呢,不知道孔子知道后世这些不肖子孙时咋想?
80、★孔子在他生命的两端,特别无助和脆弱的阶段,频繁地失去着至亲、至爱和至重要的人。这样的一份凄惨悲情的人生履历,如果给任何人作一个事先的选择,都不可能有人愿意接受。
81、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82、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83、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84、父亲在他危难的时刻,首先想的还是我和家里的母亲及猪羊。要我多休息,好好吃饭;想家里猪羊,母亲一个人怎么放养。因为这是他生活大的希望和支撑。这使我在随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体会颇深的一点,“父母内心永远满装的是自己的儿女,即使在自己生命危难的时刻也不例外”。
85、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86、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