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决的意思解释
1、出处:唐代姚察、姚思廉《梁书·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2、释义: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成绩的大小往往~于努力的程度。(取决的意思解释)。
3、其次,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他本身就是集万千机会于一体的必然产物,他的存在与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谁也不可可违逆超脱;但其存在和对环境他人社会的影响,又具主观努力的个人色彩,赤裸裸来赤裸裸去,质本洁来还洁去可能是人生追求境界。
4、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生死取决于一掷。”
5、高院:虽然离婚协议约定原共有房产归配偶一方所有,但双方未进行转让登记时则不产生物权的转让效力,该房产仍属于夫妻共同所有。
6、要或不要;选择:~得宜。对文化遗产,应该有批判地加以~。
7、(大生纱厂)南京大学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8、事实上,上面两个基准回归结果的展示情况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在符号出现正负变化的时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验证步骤或理论假说是不对的,其原因就在于遗漏变量的问题。
9、(白马驿之祸)西北大学2017年中国史真题
10、本文试图对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解答,这体现为三个层面的思考:首先,如何把握先秦文献正文训诂的发展脉络,从而在历史比较中理解其发生规律?其次,在先秦文献正文训诂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自觉的释义原则,这一原则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后,先秦文献正文训诂的丰富现象,为两汉以来训诂学传统的奠定提供了怎样的学术资源?这些思考是对中国训诂学的溯源性反思,旨在重新审视这门古老学科的历史起点,把握其发生规律中蕴含的学术精神与学科特质。
11、从阐释思维方式到法治思维的转化分析。在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法治思维的前提下,如何从哲学层面上的阐释思维,转化为具有一定现实功能的法治思维,甚至继续细化和具体化为法律思维?在具体法律思维以方法(尤其是解释方法)为表现形式运作过程中,哲学阐释学层面的探讨能够带来何种启发?
12、法学思维与法律阐释的关系探究。为什么中国难以形成法律独断性阐释?法律阐释独断性的含义?独断性阐释何以可能?法律阐释的独断性的意义。
13、表2:先秦文献正文训诂中“之为言”体例的训释类型
14、出自: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生死取决于一掷。”
15、释义:访求罗致;搜集。亦作“搜逻”。谓巡回搜索。
16、先秦贵族对“礼”的探讨与解释,主要集中在“某一事件是否合礼”的角度,例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左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左传·庄公八年》:“治兵于庙,礼也。”《国语·周语中》:“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这类表述方式在先秦颇为常见,它是对某一事件或某类言行是否合“礼”的说解,其解释重心在于“礼”的外延。它体现出“循名责实”的思维特点,即以“名”为中心考察什么样的“实”符合“名”的标准。某种意义上,这种外延性的解释与先秦谥法的思路是一致的,《逸周书·谥法解》中“XXXX曰文”的表述,都是在讲解哪些品质符合“文”的标准;《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亦体现出同样的思路。随着古人对“礼”的认识深入,对“礼”的解释角度逐渐由外延转向了内涵:
17、法治反对解释新解。阐释精神与方法与法律自主性。法律教义学与法律阐释的关系探寻。
18、示例: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的木板决定的高起点。
19、高院:轮候查封不属于正式查封,债务人以轮候查封超标的额为由而提出异议时不予支持
20、巴金《家》七:“我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决定。”
21、北魏第七位皇帝拓跋宏。公元471—499年在位。五岁继位,由冯太后执政。为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冯太后曾颁行俸禄制,改良吏治,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490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禁胡服、改穿汉服,鼓励与汉族通婚等。改革遭到以太子元恂为首的守旧鲜卑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断然处死元恂,镇压叛乱。其改革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499年病世,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22、释义: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成绩的大小往往~于努力的程度。
23、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24、魏巍《战斗在汉江南岸》:“这并不像某些人所想的,我们的胜利像在花园里、原野上随手撷取一束花草那么容易。”
25、分歧 ( fēn qí ) 差别;不相一致。
26、除上述高校之外的2019年版《历年真题解析》上其他院校的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