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文案3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6 05:4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1、讲座题目:一只孤独的“老狐狸”——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与天国

2、高尔基根据《复活》第三部中对革命家的描写,曾经说,《复活》写到后,托尔斯泰“几乎证明了积极斗争的正确性”,这种情况,正是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一规律的客观存在。

3、是的,反复的节奏,重现的旋律,人生对此是有所偏爱的。谁不知道,童年与老年多么近似。生活中有桂冠也有荆棘,有摇床也有棺木,而在生命全盛时期的两端,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往往是两个在主要之点上相仿的时期。那在青年尚未获致的东西,在老年则已经丧失。青年不计个人得失、梦寐以求的,到了老年,在乌云和夕阳的衬托下,将显得更为光辉灿烂,庄严肃穆,而且同样无关乎个人的得失。

4、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5、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批“浪子回头式”的人物,他们都曾迷失过方向,是道德上的堕落者,如玛丝洛娃、聂赫留道夫、瓦西里等。在尘世间,他们扮演着不同角色,或是妓女、杀人嫌疑犯,或是引诱他人堕落的纨绔子弟,或是利欲熏心的小商人,他们都曾有意无意地用种种欲望扼杀了自己纯真的本性,但终,他们都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了神性的光辉,那个内在的“精神的人”慢慢苏醒了,他们开始踏上“复活”之路。

6、追溯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会这样写文章的结局,还是要从”托尔斯泰主义”追根究底。

7、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8、“既然我们是被派到世界上来的,那就是出于某个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断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那么很清楚,我么不会有好下场的……(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9、(46)《托尔斯泰日记》,转引自《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陈焱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



10、让我印象深的是对马斯洛娃产生极大影响的两个革命青年: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

11、张鹤,笔名书拉密,文学博士、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督教文学与西方文化。出版长篇小说《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中国青年出版社)、学术专著《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镜中之恋——场景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3部,翻译作品《奇异恩典——约翰·牛顿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新星出版社)等6部。现为职业编剧。

12、(50)《创作·文化和艺术哲学》(两卷集),别尔嘉耶夫著,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金亚娜笔译)

13、《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

14、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博爱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15、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d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16、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7、而如果我们将这一规律比照在俄国革命身上,就能很清楚看到当时俄国矛盾而又纠结的一面。

18、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19、“处于低下地位的人,只要向的目标前进了,他在道德上就获得了生命”(43) 

20、就内容上来说,它主要以一列火车上众人的闲谈开始,慢慢的讲述了一桩杀妻案,关于这桩杀妻案,为关键的是,托尔斯泰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对于故事情节的铺叙和展开,而是慢慢的描写了杀妻案前后各位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及书中各位听众的反应,把他们细腻的心理描写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21、在陪同马斯洛娃去西伯利亚之前,聂赫留多夫决定把自己继承过来的土地都以低的租金分给农民租种,就是租金也用于改良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公共设施。

22、对马斯洛娃的整个法庭审判就是一场闹剧,陪审团做出的是错误的决定,而法官们明知如此,却不予纠正,因为他们都希望赶快结束审判。

23、她生命的全部乐趣就在于寻找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就像运动员寻找比赛的机会一样。而这种运动已经成为习惯,成为她毕生的事业。而她做得如此自然。

24、聂赫留多夫来回走得有点累了。脑子也想得有点累了,他就在靠近灯的一张沙发上坐下来,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留作纪念的福音书,那是他刚才清理口袋里的东西时丢在桌上的。

25、让《往事与随想》来总结我个人的一生,作为它的纲目吧。而我其余的思想将诉之于行动,其余的精力将付之于斗争。

26、(51)《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98页    同时参照《基督教文化评论·第九辑·作为新生命观的信仰》,陈建洪,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译文

27、俄国的教会是为反动政府服务的,是沙皇统治人民和麻醉群众的政治工具。它当然也是托尔斯泰批判和揭露的对象。

28、第五条戒律:就是人非但不可恨仇敌,打仇敌,而且应当爱他们,帮他们,为他们效劳。”

29、她是一个贤内助、一个养育了13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他一生纠缠不清罪人和爱人,托尔斯泰的爱恨,在索菲娅·别尔斯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是未来新生的希望,又是令人厌恶的过去。

30、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不仅当时沙皇政府要封禁它,就连远在西边、倡导自由的美国也不得不开始谨慎对待,因为这一本书传递的思想,有解构社会伦理的危险。所以,后来沙皇俄国政府能够在索菲娅·别尔斯的劝说下同意解禁,也不能完全说这不是一个开明的皇帝。

31、由于当时涉世尚浅,对托尔斯泰也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那时对《复活》没有太强烈的感觉。

32、个人的一切转瞬即逝,对这种消逝除了顺从别无他法。这不是绝望,不是衰老,不是冷漠,也不是无动于衷;这是暮年的青春,生命活力恢复的形态之或者不如说,即是这个过程本身。有些创伤,人是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忍受的。

33、Hello,同学们,刚刚开学的你们有没有觉得内心还没有沉静下来呢?今天阿U带着可以让人沉淀心灵的好书来了——《复活》。

34、 对于这样的结局,绝大部分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难以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狗尾续貂”式的结果,完全不合乎前面“清醒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也不合乎情节发展的情理。

35、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庄严中有抒情的描写,变化万千,甚为奇观。他的小说不仅仅停留在宏观世界中,而且善于刻画微观世界里。

36、开始,托尔斯泰用了一个词“断然”,表明瓦西里似乎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趴到冻僵的尼基塔身上把他焐暖的,他是突然采取这个行动的,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他只是这么做了,随即便“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异常快乐”这种突降的神性光辉带给他巨大的幸福感,使他不再害怕死亡、害怕与自己的灌木林、羊群、酒店、仓房等等财物分开的事实(那在迷路之初曾让他深感惶惑和恐惧)。

37、这位伟大的世界文豪后的凄惨结局,也不言而喻地证明了他自己这种”泛爱论“的不现实性。

上一篇: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是什么【文案6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