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伏尔泰的政治思想【文案49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6 05:2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1、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

2、本书反对宗教狂热带来的愚昧迷信与迫害无辜;强调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只有这种一切从合理的理性出发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人类带来一线曙光。匿名出版于1764年,贯穿了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理性主义信条,对当时法国政治、社会和宗教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和批判,因而遭到专制当局的查禁。

3、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伏尔泰的8种著作,正如雨果所言:“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4、本书看重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纵深的历史感,这和孟德斯鸠的罗马情结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有关。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等著作中处处都穿越到古代的政治经验中去寻求一般政治体制的运行法则,但这和英国人对待自己传统的保守主义习惯还不太一样,而是具有某种世所公认的启蒙意义,这种意义在《论法的精神》中得到了体系化的表达。英国人向来对法国人不大瞧得起,对伏尔泰的无条件的恭维还颇为享受,但在孟德斯鸠那里,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水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获得了一种跨文化跨历史的视野(参看第319-322页)。这一视野正好为后来的美国脱离英国独立以及立宪建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参看第76页)。本书对这一思想传承关系揭示得详细,很值得读者玩味。

5、从此,伏尔泰进入他战斗的晚年,他继续写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他著名的哲理小说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此外,还有哲理诗《里斯本的灾难》、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以及哲学论著《哲学辞典》等。

6、罗切斯特在以人为题的讽刺诗中大概就是这样说的。不过读者应该永远记得,这只是对英国诗的自由翻译而已,而且我们的格律很有局限性,我们的语言很难表达得恰到好处,所以无法表现出英国诗风里那种力透纸背的流畅之感。

7、本书用大量事实揭露教廷的黑暗和腐朽,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斗争,并以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各重要民族的精神和风俗的宏伟画卷。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8、再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的概念。通常认为,孟德斯鸠不谈社会契约,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反对三权分立,认为这就像把一个人的肢体大卸八块,是对国家理念的误解。但本书第20章却指出:卢梭“与孟德斯鸠一样,认为国家必须实行分权,主权者永远不能拥有实施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权力,而政府也永远不能拥有立法的权力”(第554页),这是很有眼光的。实际上,卢梭只是在“公意”的层次上反对主权的分割,而在“众意”的层次上则主张分权制衡,因而与孟德斯鸠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他对孟德斯鸠不满的只是“把仅仅是主权所派生的东西误以为是主权的构成部分”(《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同样,卢梭所谓公民权利“不可代表”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该章作者也指出,卢梭实际上并不反对“那种委任性的、可任意解职的代表体制”(第555页),正如康德表明的,既然承认了分权,那“就要求政府必须是代议制的”(第568页)。这些说法有根有据,颠覆了一般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表面看法。

9、伏尔泰在《哲学书简》中为人世间的幸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



10、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这位“法兰西优秀的诗人”为我们推荐的3首诗歌,和他的文集。

11、他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2、李银河同款「不虚此日」银河日历&手帐礼包 

13、本书初版于1769年,以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历史为框架,紧紧围绕这段历史中法国王位传承和朝代更替的主线,叙述了巴黎高等法院的源起、发展、演变和消亡。并对巴黎高等法院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尤其讲述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国王的关系问题。

14、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反对暴力革命,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15、《风俗论》共三册,所关注的是各民族的风俗,同时也研究这些风俗后面隐藏的民族精神与心态,法律、艺术、风尚是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这本史学著作就不是单纯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与此前或他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只记述帝王将相的治功与军功完全不同。伏尔泰在书中明确地说:"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

16、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优秀诗人”的桂冠。

17、另一个概念是所谓“三权分立”或权力制衡的概念。这是从上述自然法概念中推导出来的一个相关概念。孟德斯鸠通过对英国宪制的分析发现,所谓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表面上是脱胎于罗马共和国及英国“大宪章”以来的习惯法,实质上却体现了近代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即君主的行政权、两级议会互相制约的立法权,加上陪审团和巡回法庭所体现的审判权(司法权),三权分立,这正是自然法的因果律所要求的技术性设计。这一解释得到了英国人的热情拥护和普遍接受,并在英国后来的政治体制的运作中得到了自觉的运用。(参看第322-325页)

18、不管这些思想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表达这些思想的力度才让我们看见诗人的功夫。

19、③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我常常想,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其实对其他事是不关心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凡是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多不会注意的。

21、欧洲过去的国王都认为他们之间完全平等。这自然。但是,法国历代国王却一直要求取得他们的种族和国王因其古老而应得的居先权。

22、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像一个“智识界的王者”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并且在他的悲剧《伊兰纳》上演的时候,受到了观众的欢呼和加冠,达到了光荣的顶点。不久,他于同年的五月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23、②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24、如果我们考虑到他(君士坦丁)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服务于与他的利益攸关之事,那我们的判断就不会错了。

25、②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26、本书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时,还广泛涉及了当时的宗教思想、文艺作品和大量的时文,因为在作者们看来,“18世纪政治思想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话题,有一些是需要在那些或许更具历史重要性而非哲学重要性的作品中加以探究”(第7页)。天主教和新教、英国国教和非国教、耶稣会士与詹森派、正统路德派与虔敬派的冲突时时伴随着政治主张的风起云涌(第109页以下),甚至教士们也来宣扬社会契约和人权了(所谓“天主教启蒙运动”和“虔诚的启蒙运动”,见第1130页);反之,廷德尔等人和卢梭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公民宗教”的设想(第87页)。本书的一个假设是,情感的上帝使得英格兰倾向保守,避免了法国大革命的乱局,而推理的上帝则导致了政治激进主义(第141页),假设是否恰当,还有待考证;但文学、戏剧、诗歌、漫画、音乐等等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参看第72-73页),这似乎的确构成英国十八世纪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

27、法国和它的盟国还在举行毫无意义的仪式,为并未真正取得的胜利感谢上帝。这是一种为了鼓励必须永远加以欺骗的百姓而确立的习俗。

28、— lyhstudioyunying@1com —

29、西方的十八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发生了两次震撼世界历史的大革命,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理论上经历了人类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脱胎换骨,使西方的人性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层次。直到今天,这一层次还是西方人日常政治和伦理生活中所奉行的公认的价值基础,不论他们如何对这一启蒙立场进行反思、纠正甚至批判,都只不过是这一立场的精致化,也是这一立场本身内核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西方传来的这种思潮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习惯于零星地撷取其中的个别命题和口号来为我所用,而很少去系统地追溯其中的来龙去脉,去关心这些思想在理论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的矛盾冲突中是如何艰难地成形,以及在运用于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时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的后果。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影响到每个文化的内在原则的时代,我们实在应该对西方文化的根基来一个正本清源的追溯,否则很可能当我们对西方文化自以为耳熟能详的时候,恰好隐含着根本性的误解。

30、《哲学辞典》(全两册):法国人必读的哲学书,理性、独立、自由、平等的启蒙之作,冲破宗教的樊篱,奠定了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

31、第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1717年,他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优秀诗人"的桂冠。1778年,他写的悲剧《伊兰纳》,在巴黎剧院首演,公众和演员对他的礼遇超过帝王,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他举行了加桂冠仪式。可见,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一点都不比的启蒙思想逊色。

32、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

33、对周边的社会和人群既不取乐观主义(一切都好到无以复加),也不取悲观主义(一切都坏到无以复加)的态度。

34、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都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开明君主制,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

35、他的青年时期正当“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的晚期,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的时代。这个时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将全面破落的面貌和征候,在伏尔泰著名的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曾有忠实的记载。一连串对外战争和凡尔赛宫廷惊人的奢侈使国库空虚;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使农业生产凋敝低落;对新教徒的迫害使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大量外流,给工商业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这两方面的结果都更加深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以致国债达到了二十五亿的巨额;封建贵族阶级迅速走向没落,大贵族骄奢淫佚,中小贵族纷纷破产、潦倒不堪;社会生活极为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专制政体的淫威,造成了低压的政治气候,整个国家已经深感路易十四的统治成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伏尔泰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他在一个贵族学校里受教育,贵族子弟在校内享受的特权使他亲身体验到等级制度的不平,启蒙运动先行者比埃尔·贝尔反对宗教狂热的著作对他思想的形成起了有益的影响。路易十四逝世时,他二十一岁,亲眼看见“巴黎人在热望自由的气氛里舒了一口气”,路易十四葬礼的那天,他在去圣特尼的路上,看到了沿途乡间小酒店里群众欢庆痛饮的情景,不禁对此产生深长的思索。

36、人是一个能活动、能感觉、能思维的存在物,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人的一切。

37、我就不以哲学家的身份来考察这些东西了,我们只欣赏文笔,就不去考虑其正义与否了。在这封信中,我的目的,就是介绍英国诗人的天才,那么我就接着这样介绍吧。

38、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

39、一七六二年,反动教会制造了十八世纪有名的宗教迫害冤案卡拉事件,伏尔泰对这个惨无人道的案件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为蒙冤死去的卡拉及其受迫害的全家的昭雪而斗争,在整个欧洲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菲尔奈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

40、《路易十四时代》一书既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如其导论所示,著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伏尔泰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兼论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范围内来评述。这本书中,除了政治、军事外,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都有论及。

41、▲ 伏尔泰致RichardRolt:"Mysoulisfreeeverywhere."(1754年)

42、在三十年战争时期或者之后,帕斯卡描绘的人的焦虑,恰恰与人当时的状态相符。那是布莱希特的“勇敢的母亲”的世界。人只有到了来世才能得到拯救,在今生今世是没有任何指望的。人只能接受国王、战争、不正义的命运。人只能接受痛苦和死亡。人躲避社会生活,无可救药地腐败了。行动是人企图麻痹自我的“娱乐”方式,似乎是邪恶的自然之标志。因此,这个不幸时代的人只能退避,只能孤独地与上帝对话。人为了躲避自然而走向了超自然。

43、一部纪念碑式的鸿篇巨著,以宗教问题为重点旁及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指出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

44、Ⅰ.①伏…Ⅱ.①伏…②傅…Ⅲ.①小说集—法国—近代Ⅳ.①I544

45、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在英国居住三年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著作《哲学通信》。

46、第在哲学上的贡献。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学名著《哲学通信》出版,系统的介绍了英国的哲学、政治理论和政治状况,信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其哲学思想推动了法国哲学的新发展。

47、当时,英国人还没有学会正确地写作。他那些严肃的作品倒是充满生气,而他其他的作品当中软绵绵的气氛是没有这种力度的。他为克伦威尔写过一篇祭奠文章,被认为是一篇杰作。从这篇奠文来看,似乎克伦威尔死的那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48、本书是伏尔泰在为卡拉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成的,描述了让·卡拉斯事件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上一篇:仿佛造句比喻句【文案2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