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有名的一句
1、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离骚》
2、《汉书·扬雄传上》:“灵修既信椒兰之唼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颜师古注引服虔曰:“灵修,楚王也。”在离骚文本内涵里,灵修就是指这个楚怀王,当然后世文艺作品里,灵修也有其他内涵。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我们再结合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来看一下作者屈原究竟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司马迁这样写道:“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也是一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人,从这一点上看,他读屈原的《离骚》肯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离骚有名的一句)。
5、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离骚有名的一句)。
6、“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勾勒出烟雨中牧童与杏花村的诗情画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举杯对月,中秋高朋满座,欢聚一堂的场景跃然纸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纵身一跃,汨罗江的历史水花飞溅至今。《离骚》作为中国古代长的抒情诗,凭借绚烂的想象,的浪漫,成就了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地位。
7、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8、“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9、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10、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11、《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2、恶草(离骚内涵内不宜用作人名,但是词义变化后内涵演变,可以辩证的使用的)
13、一日,来了个新老师,估计是新来的,整日想方设法地拉我到办公室,跟我谈一些什么“孝”啊“学”啊的,后没招了,干脆派他来给我补习,我对此很不满,并看见CNF里的装备立刻“哗哗”地往外冒,又“哗哗”地消失。
14、意思是: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15、恕,《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恕,在宽厚待人。而不是对自己无原则,对他们刻薄。恕己便是这种意思,与儒家之恕人意思相反。
16、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屈原看不惯那些吃吃喝喝脑满肥肠的俗人,在这里展现出其高洁,宁可吸露嚼花、面黄饥瘦,也不愿与小人一起饱餐。
17、我们小时候都背过《静夜思》和《赠汪伦》,长大一些还学了《将进酒》和《蜀道难》。这几首诗都是“诗仙”的手笔,“诗仙”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李白无疑是唐诗兴起的重要人物,李白存诗九百多首,占了语文书的半壁江山。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讲诉着李白的故事,但李白真的只是我们心中那个傲岸不羁的潇洒诗人吗?他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方面吗?
18、这是离骚里有名的恶草,虽然名字似乎有点个性,但是恶之花毕竟是人类所否定的。
19、但《离骚》的浪漫主义重要的特色还不在此。是重要的特色在于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
20、出自《楚辞·离骚》迷途指迷失道路。指迷失了道路之后,知道后再返回来。比喻在错误的道路上醒悟过来,不再继续下去,知道改正。
21、第一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令人感佩不已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位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屈原——他所抒发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表达了对自己不平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之所以地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追求。他喜欢去采集一些香草、一些美好的花,用这些来装饰自己。这实际上有一种深刻含义。他采集这些美好的植物,表现了他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向往、一种要求。他佩戴这些美好的饰物,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要永远地保持美好的品格。欣赏这首诗,还要注意他运用的比兴寄托的手法。诗里面的揽茝、芙蓉、芰荷,展现了种种美好的事物,表现了人美好的品德。另一方面,诗人还用一些事物来表现小人。所以诗里面美恶两个方面都具有。用香草美人来表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品德,用恶草恶花来表现小人、奸臣,这就是比兴寄托的方法,实际上是把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都寄托在这些事物中。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屈原创造性地使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对于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