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和程颐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2、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程颢、程颐兄弟仅差一岁,他们共同成为了理学的创始人,更为奇特者,他兄弟二人又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的奠基人。卢连章先生在其文中称:“程颢、程颐的人生道路有同有异,这使得他们的理学思想路向也有同有异,并终使他们成为宋明理学体系中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两大学派的先驱。”兄弟二人独创一派,并同时是两大分支的先驱,这也足够令人感叹。
4、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
5、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6、现在的不少贪官,一贪起来就刹不住车,直至锒铛入狱,身与名俱裂。
7、周敦颐具体教授过二程什么,史料大多语焉不详。后人推测,周敦颐所传授的,应是其代表作《太极图》。这是周敦颐流传至今的极少数作品之历来被认为是周敦颐著述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其开篇的“无极而太极”更是周敦颐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思考心得的核心阐释。
8、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9、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1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利己,勿嫉贤妒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义合之事则从。
11、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12、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13、程颢是程颐的兄长,两人相差一岁,都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14、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颢和程颐)。
15、程颐晚年曾对弟子张绎说:“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伊川先生年谱》)也就是说,在小程看来,他的思想与学问与其兄并无二致。事实上,二程弟子与后学大多是无差别地看待二人之学。但从南宋开始,亦有学者逐渐察觉到二程学术的不同。从此,有的学者主张二程之学同大于异,也有学者则认为二程兄弟异大于同,直至现代,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如果说二程从总体精神上为宋代理学指明方向并正式确立天理的本体地位是两人相同之处的话,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二程兄弟性格上的差异与气象上的差别,多少也使得两人的学术与思想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别是在修养工夫上,两人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6、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17、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18、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
19、程颐跟司马光算是老乡,司马光也是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按说两人都有点古板,应该脾气上合得来。
20、王安石告诉神宗:程颢讲的只是一些大道理,但并不实用,而我现在对外出售度牒能得一大笔钱,如果发生灾荒,这一笔钱就能救15万人的性命。神宗觉得王安石说的有道理,于是渐渐就不再听程颢的意见。再后来,程颢就被外放到了地方。
21、二程构建“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君臣般的严格关系,在现代人看来,真的不太好玩。跟今天的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是有冲突的。
22、 二程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当政者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有爱民情怀,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23、苏轼气得当场嘲讽程颐“可谓燠糟鄙俚叔孙通”。这是借汉高祖身边叔孙通的故事,讽刺、指责程颐随意曲解古代经典。在场众人听了,纷纷随之嘲笑程颐。
24、次日在书斋看书,程颢见弟弟余怒未消,就劝道:“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程颐自叹不如。
25、====================================
26、哲宗即位时,毕竟还是个孩子,贪玩任性。一次,程颐给皇上讲完课后还未退出,皇上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伸手折了栏杆外的一根柳枝。
27、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28、王安石跟程颢说:你所主张的观念,有如徒手爬墙那样,太不容易让人学了。而程颢反驳王说:你的学问更像是捕风捉影,让人抓不实。当时的王安石主持着朝政,驱逐不依附自己的人,而程颢也不依附于他。尽管如此,王并不恼恨程颢,他觉得程颢这个人虽然思想有些死性,但还算忠厚可靠。
29、程颐严肃地训王雱:“我正跟王参政谈论国事呐,子弟插什么话?快一边儿呆着去!”
30、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3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32、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颢)
33、 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程颐)
34、韩彬叔拿着黄金药楪,把韩维的意思转达给程颐。
35、到了葬礼现场,程颐又强调司马光的孩子们不得出面接受客人吊唁,而应该躲在暗处痛哭,以示悲伤。倘若出来见客,是不够悲伤的表现。
36、但二人性情大异其趣。仍据《宋名臣言行录》,二程小时候,随赴外做官的父亲到汉州,借住在寺庙里,“明道(程颢)入门而右,从者皆随之;伊川(程颐)入门而左,独行……盖明道和易,人皆亲近;伊川严重,人不敢近也。”
37、 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故云反身之谓。……而夫子又复戒云,当先严其身也。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者,能自反于身也。(程颐)
38、二程对“天理”的提出又与其关于“形上”“形下”的分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形上是本、是体,形下是器、是物,形上不仅可以先于形下而生,而且是形下所以成立的依据所在。在程颢看来,“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遗书》卷一)。也就是说,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的分别不但是存在的,而且必须存在,即“须著如此说”。但同时,“道亦器,器亦道”,不能离开“器”而抽象地去谈论“道”;进而,尽管我们承认道器的分疏,但终“器”还是应统一于“道”中。对于人来说,总是生活在一个实然的器物世界里,容易执“器”而忘“道”,其结果必然是性命于气,人徇于物。因此,明道强调“须著如此说”正是向我们指出,在器物的世界里,有道存焉。
39、 因为当时程颢和程颐一起居住在洛阳,因此他们的学说也被人们称为“洛学”,这也是北宋理学的基础。之后程颢又潜心教育,把自己的思想著成书册,并且用自己的毕生所得开设学庠,自己创造了一套打着“程颢”风格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书籍为课本,再加上自己对于儒学经典高深的理解,以让受教育者循天理为教育的目的。
40、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41、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程颢)
42、 程颐还相当重视教育,是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曾与兄长程颢一起四处讲学。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圣人,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还主张学习需要自我思考。
43、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44、按理说,像周敦颐和二程这样的名师高徒,应该会留下不少佳话吧?
45、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程颢二十五岁,中进士,先后任鄠县主簿、上元主簿、代上元令、晋城令、著作佐郎。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短暂参与其事,任三司条例属官,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但很快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与批评态度,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历任太常丞、知扶沟、汝州酒税等职。哲宗继位后,召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辞世。
46、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大,也是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47、程颢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程颢觉得“孔颜乐处”的关键就是知识不要向外求,而要从内在的精神层面去寻找。由这句话就可看出,他的理解已经有了心学的雏形。
48、由此可知,二程也是洛学的创始人,因此卢连章在《程颢程颐评传》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程颢、程颐是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洛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49、王安石特别护犊子,听程颐这么训自己儿子,颇不高兴,此后开始讨厌程颐。
50、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51、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52、 人心莫不有知,惟敝于人欲,则亡天理也。
53、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
54、子女连连夭折,对父母内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存活下来的孩子,溺爱当在情理之中。作为父亲的程珦,对两个小儿子就相当溺爱。
55、 二程认为要修身、立德,就要节制嗜欲,正确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不妨义,坚守道德底线。
56、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57、《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本,程颐像
58、程颢举进士入仕后,做了多年地方官,神宗继位后,他才被调到朝廷,担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然而不久,王安石开始变法。朝中反对者众多,程颢也是其一。有一回,王安石刚刚对异见者发完一通火,程颢迎着枪口来了,他慢悠悠地对王安石说:“商讨国家大事,可不是议论家长里短,您得平心静气地来听。”一番话让王安石羞愧不已。终究是政见不合,程颢一直未得重用,遂而远离朝堂。直到神宗去世后,反对变法者被重新起用,程颢才又得重用。然而这时的程颢已经病重,未及上路,便死于家中。
59、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高心理范畴是“心”。
60、起因仍是程颐太书呆子,被苏东坡处处看不惯。
61、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朋友信。(程颢)
62、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63、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着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64、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