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1、“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2、老子认为,学习和求道是有区别的,其路径是相反的,想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悟道是不可能的。学习知识是修外,而求道是修内,实质上是一对矛盾,所以相应的方法也不同。学习是学先人留下来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博古通今知事明理。为学到后,只是用知识武装了自己,很难说有多少知识变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认识。
3、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4、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5、他说:那你说宇宙真理级别嘛?那就是宇宙是有限度嘛。
6、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7、我走进那个道观走到里面没什么人,静悄悄的,香火不旺啊。然后走着走着走到一个太岁殿里面有个老道士正在睡觉。(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8、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9、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为什么,也不受人的支配。道让万物让发育、生长、成熟,却并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也不自以为居功至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万物发育、生长、成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0、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11、“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13、一切都不干涉,事情就成功了。不去管教百姓,百姓自然听话。用这样的原则去做的人,就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似乎什么都没做,却什么事情都办得很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14、就像天对待万物一样,阳光普照,雨水滋润,而不是拔苗助长。
15、 “道”是整个道家学说的基础,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答案。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6、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17、而在这篇文章的后,孔子悟了自己的“道”,只不过在《论语》中,它把这种道称之为“天命”(事物变化的规律)。
18、1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19、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1、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
22、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23、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24、老道士笑了,又给我倒了一杯茶说:年轻人啊,这个利万物不能完全说它是有利于万物。只能说它是顺应万物。
25、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26、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27、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9、真正的上善,就是要你把这个上字去掉。善则足矣。老子怕人家不懂,给你安个上字。你懂了就没有上下了。
30、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31、 《汉书·艺文志》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班固对各家理论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只是由于素质差的人误解乱用才会出现严重问题,乱用道家思想的想抛弃礼学仁义,只用清虚来治理社会,如此复杂的治国工程怎能长治久安。汉初曾实行黄老理论一段时间,那是战后特殊时期,而后就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黄老理论便无法维持下去了。
32、与世隔绝,与世无争,远离城市喧哗区,独自有自己的感觉成分在里,独自有自己经本,自念自学。方能有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与世无争。对自己身体
33、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34、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古老的。
35、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36、圣贤治世精要,国学传统文化,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历史
37、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
38、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39、尽管早记载盘古神话的《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作品,但有关盘古的岩画、方鼎形象却相当古老。例如云南沧源岩画显示:一人头上发出太阳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三五历纪》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正相契合。马卉欣著《盘古学启论》指出:这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见盘古神话由来已久,寄托于其中的“平安”意识当然也应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那里了。
4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1、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42、“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不难看出,孔子始终存有政治抱负,他希望一展所学,受到重用,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43、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至于“盘古”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由此可见,“盘古”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平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46、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4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4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9、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0、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5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5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3、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54、⊙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5、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7、所以说无量天尊4个字就是没大没小啊。无量嘛,可大可小、没大没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起来看似小,小起来以为大,摸不准看不透说不清。
58、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家庭教育,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59、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60、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