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语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发端;维护人性的善良,全在于保存这四端之心。
2、而关于孟子的“无后为大”,则成了世人的争论点。有人认为,孟子这里的“无后”,单纯是围绕“生子”展开。由此,也有不少人拿“无后为大”作为证据,批评封建社会中“盲从父母、盲目求子”的现象。也有人认为,孟子这里的“无后”实则指的是“没有后人尊重”,暗指“人的品性不好”。也就是说,孟子之“无后”为“不孝”是指“一个人品性不好,不能获得后人尊重”,这是对父母大的不孝。
3、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4、 心得分享:儒家讲“道不远人”,“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也”。一个人的修身一定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我们遇到的事情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不能”;一种是“我不为”。对于“我不能”的事情,儒家不会给予道德上的批评,因为这种事情超出了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而对于“我不为”的事情,儒家是给予道德上的评判的。(孟子语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6、后拓展联系孟子语录,进一步体会理解梅兰芳的名族气节。再进行方法的总结概括对写人文章的把握,整个课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孟子语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于此,从舜“不告”的初衷与舜父母的实际情况来看,君子是不会拘泥于“父母之命”这种狭隘的认知,所以会以“舜之不告”为“告”。
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9、仁德的言语比不上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比不上良好的教育赢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10、天下有达尊三:爵齿德一。朝廷莫如爵,乡d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11、上这堂课,其实不容易,学得内容满,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很多时候一课时完成不了。上公开课的话,只抓“概括内容”感觉不饱满,再加点“批注感受、体会人物品质”又感觉时间来不及,老师会使劲儿拽着学生走。所以,我的疑问:像这样一课时的略读课文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12、孟子还有很重要的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孟子认为老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君王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来调整。放在当今企业组织中,这条标准同样可以适用:下属对待领导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领导如何对待下属来调整。
13、孟子为人豪爽畅达,见君王行为不当,直言开怼。若是不听劝,哪怕是年薪百万的高位也弃之如粪土。孟子劝谏擅长循循善诱,边讲故事边讲道理。因此有关孟子的文章备受语文部编版教材的青睐,如二年级下册出现了《揠苗助长》,六年级下册出现了《学弈》,在初中阶段我们也会学到《孟子三则》。
14、而且日本的征兵制有严格的限制。一般农民是不能当兵的,武士也都是世袭制,属于半贵族,所以能拿着武器打仗的人也不多只有那么点武士。你想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就是跟今川义元对决。今川义元大军人数有25000人;而织田信长的精兵只有5000人。这跟咱们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围城是不能比的。
15、其实在和萨长联盟战斗失败之后,他也希望天皇能重新统治这个国家,自己退出这个舞台的,但是他的那些幕府家臣可不干,结果他的想法一直也没实现,后来幕府用缓兵之计假装拥护天皇不打了,但是被天皇的精英手下看破了,于是赶紧增派了很多倒幕军队拱卫京都,然后天皇将计就计直接宣布天皇当政。
16、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一篇略读课文上到这种程度我感觉是饱满的,但在我们农村学校可能是完不成的。
1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19、(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20、“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21、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2、学习第五自然段,抓住“斩钉截铁”,引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2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4、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事脑力劳动者往往治理和管理他人,而从事体力劳动者往往被别人治理和管理。
26、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27、(4)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8、 后半部分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9、(1)那是不是其他都不重要了,其他2-4自然段可以砍掉?反正这三个自然段已经能足够显示出梅兰芳的气节以及爱国精神,其他几段把它丢掉好了,行不行?(不行)那请你到书上2——4自然段,去找出深深震撼你的词句,选一件事情,把相关词语划上波浪线。(生反馈)
30、在发现历史上人们对“性”现象的误读之后的十多年中,我常常感谢当年农学院招生老师给我特别争取到录取名额,也庆幸自己当年尽管十分不情愿但仍然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如果不是这个机缘巧合,我大概率地会与生物学擦肩而过。而那样,恐怕就不可能有机会发现人们对“性”现象的误读,不可能有机会发现“食色,性也”这句话中的逻辑缺陷,不可能有机会意识到很多生命系统的道理和物理学原理一样,是反直觉的。很多我们自以为是“高贵的”、人类引以为荣的、“天经地义”的人生追求,原本不过是在演化中形成的发育机制所驱动的、身不由己的不得不行为。
31、接下来张老师用时光轴帮学生厘清线索,以“时间+地点+小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再让学生以此复述本课内容,在这里,张老师层层指导,去掉时间,再去掉地点,得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写人的文章,先想他做了哪些关键事件,拟一个小标题连起来,就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3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33、这两句话都可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楼上》)
3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说话诋毁仁义道德,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己不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36、孟子曰:“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37、小结: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以后再学习写人的文章的时候,先想一想,这个人做了哪几件关键事件,把这些事件用简单地小标题归纳出来,然后连起来,就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38、(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39、理由:士人在贫困的时候,便会修养自身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能够关爱天下。以此为座右铭可以在自己未来富裕之时给自己敲响警钟,富贵不常在,仍需时时有善心。
4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4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懂得恭敬的人不会侮辱旁人。懂得节俭(克己)的人不会侵犯旁人。
42、朗读指导充分,引导学生以读促悟,理解梅兰芳为什么装病,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潜移默化,示范读斩钉截铁这一句,让学生去体会梅兰芳的语气。紧接着提问如果梅兰芳装病被识破了会怎么样?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梅兰芳以死相拼,不惜失去生命的精神。后引导学生用心研究,让人震撼的部分,朗读交流感悟,梅兰芳宁可卖房也不登台演出,卖字画,蓄须明志等等爱国风骨。梅兰芳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3、在圣德太子的努力下,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确认了依法治国、佛教为国家宗教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到奈良时代才终结。奈良时代的中国,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也在这个时候陷入了混战时代。
44、其实,与历史上哲人的论断和当下大众的直觉反差大的,还不是对“色”这个属性重要性的过度强调,而是人们对“求偶”这种行为“意义”的反果为因的解读。有一次我在介绍自己对性别问题研究结论的讲座中,指出“求偶”对于动物而言是一种不得不的被迫行为。一位听众在提问时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求偶”是不得不的被迫行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的确,“性(sex)”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热门的词③,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以为,求得更多的配偶不仅是一种个人成功的标志,更是一种快乐的满足。但实际上,我在讲课涉及性别问题时,常常会问同学:人们为什么不在5岁谈恋爱?不在10岁谈恋爱?而在15岁以后谈恋爱?无非是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后激素驱动的结果。这难道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吗?
45、 一个人之所以被人侮辱,首先是自己侮辱自己;一个家庭被人毁掉,首先是自己先毁掉的;一个国家被人侵略,首先是自己内部先乱了。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自信自尊,别人就会尊敬你;一个家庭和谐稳固,别人就拆散不了;一个国家内部强大,敌人就不敢来侵略。
46、(2)抓住两个“只要”,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师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梅兰芳当时是很体面的人,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可是被生活所迫,他失去了自己体面的生活,把房子都卖了,但是还是难以维持生计,后卖了自己的字画,勉强度日,这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深深地震撼了你?
47、事实上,哲人的论断和大众的直觉并不往往准确。通过对“性”字含义的研究,白书农教授在文中指出,被告子与“食”相提并论的“色”,即一般人理解的“求偶”,作为有性生殖周期的一环,常常被过度强调,甚至存在“反果为因”等种种误读。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高贵的”,人类引以为荣的、“天经地义”的人生追求,原本不过是在演化中形成的发育机制所驱动的、身不由己的不得不行为。
48、聚焦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批注,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49、人无廉耻,王法难治。做人如果没有廉耻心,就算法律在,也无可奈何。说明外在的法律约束不如内心的道德约束。
50、总结学法。这篇文章以“梅兰芳蓄须”为题,用一连串的事情,写出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所以,以后我们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先归纳这个人做了哪几件事,再把这几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重点写这一件事,这样人物就在你心里立起来了。当然,梅兰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一面,有一个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51、同样,在侍奉父母这方面,如果一味顺从而不分青红皂白,这样问题就很大了。这样做且不说对父母秉性脾气发展不利,甚至可能伤害到无辜的人。就拿本文所议论的“无后”来说,古代社会,包括现代,有多少父母拿“无后为大”逼迫自己的子女生养后代,甚至“棒打鸳鸯”?
52、 江户时代末期的日本教育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们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就说了,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人才,却只搞一些没用的学问。
53、中国也是士农工商,但是我们的士指的是士大夫,但是他们指的武士,知道为什么?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人家没有学科举制度。没有科举制度在当时日本是很重要的啊,如果有科举制度,就会像我们那样,政府考什么你就学什么,所以清末中国精英都在学四书五经,对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有用么?
54、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清晰。
5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6、 张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57、(3)梅兰芳一开始就想把自己的胡子蓄起来的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梅兰芳后只能蓄须明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演旦角的艺术家,把胡须留起来,表明什么?(告别舞台)事实上,梅兰芳把京剧艺术当作生命,他居然把钟爱的艺术放在一边,留起了胡子,这胡子没有声音,但是它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我要跟日本帝国主义抗争到底。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58、春秋战国时期,告子与孟子辩论时道:“食色,性也。”它的一种解读:吃饭和求偶皆为生物的本性,在今天常常被人们奉为圭臬。
59、结果这支奇兵队一边正面作战,一边发扬自己起家时候的小偷小摸精神··跟人家打游击,搞刺杀,结果洋人很头疼,还真就放弃了对长州藩的全面占领。奇兵队的成功很快成为风气,长州藩出现大量的类似于奇兵队的新式军队,而且大多都是农民,高杉晋作将这些军队收编进来,组建了一支力量强大的正规军。
60、 我想只有孟子这种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才能有舍我其谁的救世使命感。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