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文案7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3 13:1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此前,本来浑然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分化为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作为政府管理理论,道家过于原则、玄虚,儒家过于理想、迂腐,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现实问题都难以奏效。于是从道家发展而为黄老思想,也就是将道家哲学思想运用于政府管理中,由这一派别就自然地发展出了慎到的“势”的思想、申不害的“术”的思想,商鞅再将魏国李悝、吴起改革思想融会贯通发展为注重法治的思想。在然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再将法术势思想融为一体,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但对于齐国来说,它的富强却不是依靠土地和农业。(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3、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

4、韩非子的“势”指的是权势,运用在治军当中就是兵权。按照韩非子的观点,“势”应当操之于国君之手,如《韩非子●八经》中提到:“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运用在治军的兵权当中,有些情况就显得比较复杂。兵权实际上包括两个概念,即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在古代,军队的领导权当然属于帝王;而指挥权却常常属于统兵的将帅。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因此将帅在领兵征战时,要有足够的及时做出决断,并且不受帝王的干预,“君命有所不受”。这就需要帝王有足够的胸襟和对将帅的信任,同时也需要将帅有足够的担当。汉代周亚夫驻守细柳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受到汉文帝的提拔和重用便传为历史佳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常常有野心勃勃的将领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拥兵自重,甚至进而割据纷争,形成地方军阀势力;而过于强势的帝王又往往将兵权完全收归己有,甚至杀戮功臣,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因此,在我国传统治军理念中,如何平衡“势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

5、嬴政毕竟不是一般人,想到就要付诸行动。于是史上“兴师动众”的追星行动开始了。

6、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7、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8、而道家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都是讲人和天地万物一样没什么区别,突破了儒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思考万物。比如我们绝大什么东西好看,什么东西不好看,都是以人为中心去划分的,但实际上从万物来看待万物,万物都是等同的,也是相对的。

9、然而秦昭襄王的这次退兵,却错失了一个好的机会。赵国方面,虽然口头上答应割让城池,但在秦国退兵之后,非但没有退兵,反倒积极联络其他五国,再次组成了同盟。几个月之后,等到秦昭襄王反应过来,意识到情况不对,已经晚了。



10、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1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2、    2013年6月15-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韩非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从事文学、史学、哲学研究的学者四十余人与会。

13、范睢原是魏国大臣,后来因为在魏国遭人嫉妒,差点被杀,后侥幸逃到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范睢帮秦昭襄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交好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主攻和秦国近的韩赵魏三国。

14、韩非子认为,法、术、势是不可分割的,他在《定法》篇中批评商鞅一切了断于法的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法的“言有未尽”,即没有对法规定得更加详细,有许多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他举例说,商鞅重视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以杀敌数量来给予相应的奖赏,然而,仅凭砍头数量进行奖赏,显然太过片面了,它不能成为全社会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二是言法不言术,法没有与术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有利于国家而不能专利于君主。同样地,申不害的术学思想只是片面强调了术治而忽视了法治,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5、比较典型的是后来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对“法”和“术”的发扬与运用。韩非子的“法”的思想精要就在于严法度,明赏罚,运用在治军当中则是以法治军,赏信罚必,而我国历代著名军事家对于“法”在军队管理中的作用都很重视。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遗令》中提到:“吾在军中执法是也”;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将苑●威令》中有:“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踵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五代石敬瑭《严约军法敕》中有:“古之用兵,必先立法”;明《兵经●勒》中说:“胜天下者不驰法”;《草路经略●军刑》中说:“欲节制则不得不立法”。

16、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17、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涌现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商鞅、公孙衍、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要说他们当中,谁对秦国统一的贡献大,恐怕很难下定论。不过,我们倒是可以通过秦国统一天下的整个过程,看看他们到底都对秦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18、秦武王是个大力士,据说力能扛鼎。不过,在秦武王即位三年之后,在某次举鼎活动当中,秦武王不慎被鼎砸到,后因此去世了。因为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的时间,时间较短。这三年秦国对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张行动。

19、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20、儒家思想传播了两千多年,可是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却从来没有提升过,而人心不古的议论却代有传人,原因无他,没有令人畏惧、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对所有人一律平等的法律制度的切实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儒家只能沦为空谈,而中国社会则满街行走的都是伪君子。

21、在林语堂先生《老子的智慧》一书中,他认为,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种文化,而道家思想更像是一种哲学,具有西方的辩证主义思想。他称之为“文化上的孔子;哲学上的老子”。其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成,儒家更看重“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而道家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儒家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而道家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

22、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荣明教授提出在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法家学说有利于战胜对手获得成功,是强国之学;但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下,法家学说激化内部矛盾瓦解社会,却是亡国之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朴民教授则对汉儒臆想中建构的秦亡于法家政治说进行了驳议。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彭鸿程认为韩非子学术思想中的尊君抑臣在汉代尤其受到推崇,体现在政治实践上,主要是强干弱枝与主逸臣劳。

23、    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认为韩非对儒家的德论提出了批评并进行了改造,韩非的“德”是合乎法的理智欲望品质,它是以“道”的虚无性为根,通过领悟道而塑造一种虚静、冷峻的理智品质,从而制定杀伐决断的法,指向国富兵强的目的,当然韩非的德论也有其不自洽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克谦教授指出韩非对私德和公德有明确的区分,韩非认为私德不值得鼓励,而公德则是必须的。公德的突出表现就是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行的要求。韩非子认为良好的公德与官德,有赖于制度化、规则化的“法术”作为保障。

24、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攻灭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齐国开城投降为止,用九年的时间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时代,一个大统一的王朝秦朝建立。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9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

25、道家——老子提出了“宇宙本源论”、“宇宙法则论”和“辩证法”。其中辩证法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6、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27、在韩非子之前,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各有侧重,但都没有像韩非子那样强调君主对国家权力的“独擅”。在韩非看来,和君主有着血缘关系的人,身边的侍从、重臣及其他权贵,所有的人都处于法家文化重拳打击之下。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文化,就是要砸碎一切束缚君权以及对君权构成挑战的各种势力,而法、术、势正是君主手中强有力的武器。

28、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29、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30、把鲁国牢牢地攥在手里,不但能够整合中国版图上文化软实力强的版块,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通齐国通往中原的道路。

3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2、第三阶段是荀子,他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认为学习的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颇有点法家思想的意思,后来他的学生韩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了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是当时比较大胆的思想。另外,荀子也是“性恶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33、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很多现代人都受益

34、以我近20年的管理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并非他们的每日所需,因此仅仅每天对芸芸众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惩处制约,任何人都不会对制度规则产生敬畏与戒惧,而理想信念终都会沦为空谈。

35、由于借鉴了先秦诸子各流派的思想精髓,又整合了法家内部的不同思想,韩非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的产生对推动当时的时代进步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军事实践领域,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军事理论领域,韩非子的思想体系对当时的很多军事著作如《尉缭子》等产生了很大影响。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一直遵循法家思想,整顿户籍,奖励军功,重农抑商,相对于没有变法或变法不彻底的其他六国,在治国和治军方面显得更有效率,秦国的国力也由起初在战国七雄中相对较弱变成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思想。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更是将韩非子的政治理想发挥到了,而统一过程中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运用无疑赋予了秦国军队更高的作战效率。这一点在当时秦国著名军事家、将领尉缭子的著作中便有所体现:《尉缭子●制谈第三》中“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体现了“势”的作用,《尉缭子●重刑令第十三》中:“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矣”体现了“法”的约束,《尉缭子●攻权第五》中“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信在期前,事在未兆”则体现了“术”的运用。

36、第二个特点是更彻底地背离了传统的规范。管仲承认有效的统治,不能仅依靠贤君作为道德楷模,而必须有赏罚和刑法。这与周朝封建结构的基本信念背道而驰,因为周朝的封建结构在此前希望通过贵族领袖人格魅力,以尧、舜的方式,仅以道德改造来实现有序统治。

37、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8、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古代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四哲”,他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两大思想流派,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瑰宝。

39、相对于思想家荟萃的道、儒、墨三家和政治家辈出的纵横家,法家可谓兼具了二者的特点,法家的代表人物既有思想家,也有政治家,而更多的是兼而有之。法家思想根本的两个理论观点分别是历史进化的观点和人性恶的观点,体现前者的论述有《韩非子●五蠹》中的“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韩非子●心度》中的“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体现后者的论述有《商君书》中的“民之性,饥而求实,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而求荣”,“好爵禄恶刑罚”,《韩非子》中的“喜利畏罪,人莫不然”。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而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思想家慎到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创立者;而作为战国末期思想家的韩非子则是法家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韩非子多年总结建构的法家思想理论体系,指导了后来秦王朝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实践。后来,虽然随着秦王朝的灭亡,法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已不复存在,但是法家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军事文化尤其是治军思想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40、可是在齐桓公的时代,面对着当时强的战略竞争对手楚国,齐国的做法仅仅是以军事威慑为后盾,逼迫它签订召陵之盟,承认齐国对中原诸侯的领导权。

41、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42、早年的韩非是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就学于荀子,并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国统治者厉行改革,然而始终未被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先后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著作,这些著作由后人集中收集编撰,即现在通行的版本《韩非子》。后来,韩非与李斯一起到了秦国,韩非的法家思想和治国理念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和认同,但是韩非本人却遭到李斯的陷害而入狱,并终自杀于狱中。

43、法家大致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也被称之为“刑名”或“刑名之学”,但法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也就是掌管司法的官。商朝末期的理徵就是一位理官。

44、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们看到法家揭示出来的种种深幽、曲折、阴暗时,第一反应就是:法家太阴暗了,他们居然把人想得那么坏!

45、手里有钱,齐国就更有余力发展文化事业,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

46、虽然对偶像的外观很失望,但秦王看重的是韩非的才华,对韩非还是予以重任,但是这种信任反而害了他的“偶像”。

47、到了齐桓公执政时期,管仲更是将工商致富的国策发挥到了:

48、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桓占伟认为韩非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他却有着独特的义思想,他对传统义观念的精神内核做了取舍,并对传统道德层面的仁义进行了政治化的改造,把仁义改造为臣子的政治素质,并摒弃了其他类型的仁义。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王立仁教授提出韩非认为进取的态度即乐生就是追求利益躲避危害,民众乐生君主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治理,而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民众乐生。香港理工大学温带维认为韩非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韩非的“智”在不同脉络中有不同的意义。

49、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功进咸阳,子婴出城投降而亡,隋朝是公元618年李渊接受隋恭帝禅让而亡。一个是被攻灭的,一个走的禅让之路。

50、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51、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52、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53、“不以兵车”意味着齐国的霸权是建立在政治和外交的软实力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军事的硬实力基础上。

54、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55、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56、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学思想的先贤伟人。

57、《列子˙说符》:“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韩非子˙说林》:“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这两个引语说的就是法家:你们居然敢说实话!你们必须被钉上耻辱柱,以此显示出我们的高尚、纯洁、理想。

58、在秦国东进战略中,韩非一力主张先对付较为强大的赵国,然后再对付韩国。这一主张正好与秦王本人的想法背道而驰,秦王有些不悦。李斯看到了这点,于是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公子,终都要为本国利益着想。现在您不用他,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再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将他除掉。”

59、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60、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前589年的鞍邑之战。

61、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62、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63、虽然此后齐国仍不失为春秋大国,但它却再也没能登上霸主的宝座。

64、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用来作为治国原则的东西有三种:一是奖赏所带来的“利益”,二是刑罚所造成的“威势”,三是法律规定“名分”。奖赏所带来的利益,是用来取得民心的;刑罚造成的威势,是用来推行法令的;法律规定的名分,是君臣共同遵循的。除去这三条原则,即使有其他的办法也是无关紧要的。

65、这也难怪,齐国的霸权在齐桓公死后迅速瓦解。

66、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67、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68、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思想流派叫“法家”,这一派思想家、政治家主张用“法制”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69、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上一篇:每日感悟一句话正能量【文案69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