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近义词
1、“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2、 家风(相关近义词:家族、家教、仪式、作风、传承)
3、比如,当代世界的用餐方式大致分成三种:东亚人用筷子,欧美人用刀叉,西亚、中亚等地则习惯用手。餐具就好比是陶器,相同用餐方式和用餐人群,就是“共同体”,彼此间的关系不言自明。
4、无论外界怎么看待中国这种看起来略显保守的意识,这种追求全工业体系的做法都让中国人自己感觉到更安全。要注意的是需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工业文明”是“工商业文明”的本质。要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那就是再不能像古代中国那样,将商业及商人群体视为被压制对象,而应该视之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5、(jiānáo)煎熬,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6、 书籍(相关近义词:书店、阅读文化、劝读、劝学)
7、要是结合商人的贸易基因来看,其实还可以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开拓贸易版图。
8、定义法: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术语类词语注释或说明。
9、公益慈善(相关近义词:爱心、慈善、悲悯、善良、热心)
10、读书(相关近义词:学习、书籍、书店、知识)
1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2、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
13、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14、再来看江南。水乡泽国自然条件优越,周围的山川隔绝了劲敌,栖息在封闭而安宁的环境中,良渚先民得以迅速集聚起大量财富。首领相信这一切都是天地的恩赐,于是不惜耗费,举全国之力,制造精美绝伦的玉器,祈求神灵的庇佑。良渚以神权立国的模式,大抵由此而来。然而,财富的过度集中,带来了严重的阶层分化,对信仰的狂热,也消耗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一旦前所未有的灾难突然降临,仅仅依赖神权的秩序,难以应对巨大的现实危机,良渚的衰落就在所难免。
15、 奋斗(相关近义词:目标、实践、斗志、青年力量)
16、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7、这种曾经让中国人感到绝望的模式就是“工业”。鸦片战争时期,攻破镇海的英军在当地发现了一些机械装置的零件。彼时西方正处在风帆战舰向蒸汽战舰的过渡阶段,远征中国的英国军舰被称之为“蒸汽风帆战舰”。与传统风帆战舰外观上大的区别,是战舰两侧有两个很大的轮子,轮子一半浸在海里,一半露在海面,依靠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转动划水。
18、 乡村(相关近义词:乡土、乡贤、乡愁、振兴)
19、工业是一个统称,内部还可以大体分为采矿业和制造业两种类型。真正考量一个国家工业力量的是制造业,如果人类没有把资源变成产品的力量,那些矿藏资源就只是毫无价值的废弃物。而中国人在这个新时代的转变,无非是把对农业的执着转移到制造业上。
20、很显然,作为信息世界的“农民”,程序员并不需要像传统农民那样,在人口总量中拥有高占比。但横向比较他们的与相对数量,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未来的竞争力。
21、这些努力都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留下了不少遗产,但总体来说又都是失败的,并没有让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国。1978年时,中国仍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这意味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政治模式几经更迭之后,中国依然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
22、这种后来被螺旋浆所取代的驱动装置被称之为“明轮”,轮船亦因此而得名。战争开始时,惊讶于英船速度的中国人,很容易看懂了明轮划水的原理,并迅速开始仿制明轮,准备加装在自己船上。英军所发现的正是中国人所仿造的明轮。
23、这种流动性还体现在商朝对都城的态度上。根据历史记载,商朝建立之后少迁了五次都,一直到迁至“殷”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之后才算是稳定了下来。商朝也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殷商”。
24、(4)诗词赏析《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少年中国说(节选)》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责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火烧圆明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岛》通过写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的一个小岛视察的故事,展现了我国海防前哨守岛部队的生活,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25、痛定思痛的中国人,此后一直在寻找跟上世界潮流,更准确说是跨入工业时代的密钥。从19世纪60年代开启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全套引入工业门类,都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26、提到“商”这个字,除了贸易以外大家肯定还会想到“商朝”。商朝和商业之间有没有渊源呢?还真的有。商汤灭夏之后,追尊他的七世祖,商国第七代国君“王亥”为高祖。高祖这个庙号可不是乱给的,你去看汉高祖刘邦、晋高祖司马懿、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有的是生前称了帝,有的是追尊的。用了这个号,意味着后世认定他就是整个王朝的创立者。
27、(单选题)下列成语中“移风易俗”的近义词是哪一项?
28、人们通常以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中原。然而,5000年前,印象中“荒蛮”的南方,居然有一座庞大的远古都会——“良渚”。
29、我们的社会亦不乏善举,亦不缺温情。从90岁高龄拾荒老人刘盛兰、粗衣简居的白芳礼救助贫困学子,到“一撂撂硬币,沈甸甸称量出高尚”的吴锦泉,“化作光明烛”的莫爸爸——莫掁高,他们的善举虽小,却感动着全中华人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对那些贫困人们的漠视与冷淡。
30、在以农为本思维的主导下,追求“稳定性”、控制“流动性”,成为了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让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被束缚在了土地上。即便中原王朝阶段性的被马上民族所征服,生产力低下的后者,也不会追求改变中国社会的这种运行模式。毕竟谁都能看见,农耕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为统治者提供更多可供役使的人口。
31、尽管工业时代的降临,让大多数人类趋向于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所覆盖的城市亦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我们却并不应该忘记,那些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绝大部分是由无数农民,在原始陆地上拓荒而成的。
32、良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东亚早的文明,而且在于它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文明模式,更融入并勾勒了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多元一体”的壮阔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