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20字
1、匡衡凿大墙洞,借一点光来看书,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一举动好像不太合适。在匡衡那个年代,邻里和睦相处,都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凿个洞借个光,很正常,于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流传下来,成为努力学习的美谈佳话。但是,从现代人角度来看,匡衡借光的时候可能会看见他不该看的事物,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安全的、自由的空间,有时候我写日记都不让爸爸,妈妈看呢。也许,那时候的人更淳朴吧!随着社会不断地文明,不断地进步,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秘密。
2、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3、在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
4、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5、新学期,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点击进入给你答案!
6、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没有差生的,只有差异。而差别和差异在我们这里,在这个有着千年的教育传统的国度里,却依然是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快乐学习,某种程度还是在理念上徘徊,寓教于乐,还是臣服于应试教育。教育体制的顽疾,制约了发展,使得寓教于乐还是戴着镣铐跳舞。“凿壁偷光”的主动性,愉悦性,渐行渐远。
7、匡衡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很难能像富家子弟一样去私塾上课学习,所以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借书学习,只不过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他虽然后步入仕途当官。(凿壁偷光的故事20字)。
8、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
9、那件事发生在前几个朋的一天。那天,一大旱妈妈把我从床上叫醒了,我一翻身看了看钟不禁叫道:“糟糕怎么就九点了,我和同学约好了9:30在商店会面。”
10、但少年的逆袭并没有戛然而止,从他后来的表现看,这是一个老师们不愿意说,却令人三观尽毁的故事。
11、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12、陈汤是一介武夫,自然无法和这帮人逞口舌之能,后只得被罢官,回乡养老去了。
13、可他们为什么能够谱写人生的华章?为什么能够为后人所传颂呢?
14、这时车停了,很多人围在一起,把那里包围的水泄不通。不久交警叔叔来了,救护车也来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
15、●2019年主持班学员参加全国第五届“曹灿杯朗诵大赛”获特金奖11人、金奖10人、银奖20人、铜奖10人。
16、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17、后来由于他的建议都有利于江山社稷和百姓,汉元帝还将他封为宰相,还封他为安乡候,赏赐了食邑六百户。
18、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出处: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朝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19、阳光,星光,日光,月光,火光,灯光,荧光,激光,眼光;光年,光华,光芒,光辉,光明。有关光的词语不知凡几,有关光的典故比比皆是。
20、虽然人类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那么多的先驱者做了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的遗憾和不幸,全世界有多少儿童失学,每年有多少儿童被拐卖、寻短见。这是多么深的创痛。
21、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22、挟策读书,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23、匡衡凿大墙洞,借一点光来看书,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一举动好像不太合适。在匡衡那个年代,邻里和睦相处,都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凿个洞借个光,很正常,于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流传下来,成为努力学习的美谈佳话。
24、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痛苦。
25、我们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东汉的一个太监。那西汉的时候应该是没有纸的,那时候的书只有两种。
26、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烛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很弱很弱地照进来,他灵机一动,把这个小洞凿大了,借着透过来的光,苦苦地读书。由于匡衡勤奋好学,后成为了西汉的丞相。
27、可以说位极人臣的匡衡,靠自己坚持不解的努力经学,达到了古代官员的高峰。作为社会底层出生的匡衡,但任丞相之后积极了解民疾疾苦,真心为百姓办事,得到其它官员和百姓的一片称赞。可此时的汉元帝,却远离贤臣重视宦官石显等人,疏远了诸大臣之间的关系, 让石显把持朝政。匡衡多次上书汉元帝,希望铲除宦官势力肃清朝堂,但事与愿违未能如愿。
28、全英语音标学习教程,七年级英语学习必备!
29、写作文,题目是〔凿壁偷光〕写他的〔精神〕要求800字以上
30、当时正好是红灯,我只是好在斑马线外静心等待,在等待的同时我心里十分焦急,这时这个陌生人来到了红绿灯。我精细地打量了一下他,他身穿休闲服脸大大的,他的眼睛像黑宝石……看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好像只是个过路人。
31、一种是请工匠把字刻在一根根长短一样的竹简上,然后用绳子连起来,叫“简书”;还有一种是写在丝绸上的,更加珍贵,叫“绢书”。那看起来,那时候的书是很珍贵了,书不是刻的就是抄的,同样的书没有几本,大多数都是孤本。
32、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3、这是一个儿童公益国学课堂,每周一至周五推出。
34、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5、功成名就的匡衡,很快显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36、没有拿到好处的匡衡首先发难,他召集了一帮大儒,给皇帝上奏折弹劾陈汤,理由很荒唐:陈汤居功自傲,没有将赏赐分给朝臣,此人私心过重,非统兵之才。
37、匡衡从小没了爸爸,跟妈妈一起生活,白天又要打工,砍来的柴除了烧饭热水外,肯定也拿到集市上去卖钱。雷锋叔叔小时候就靠打柴为生,卖炭翁讲的也是穷人打柴卖炭的苦日子。
38、另一位战国苏秦,同样是怕疲倦耽误读书,而用锥子刺腿,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9、光是太阳普照万物,是一切事物的滥觞,万物之母。
40、写作不仅锻炼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能提高一个人的思维创新意识,对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
41、“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讲的是西汉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叫匡衡,很小的时候没了爸爸,与妈妈相依为命。他很爱读书,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他到富人家里白白干活,不要工钱,为的是可以看富人家那些珍贵的藏书。匡衡白天干活,为了及时归还富人的书,他只好抓紧晚上时间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没钱买蜡烛,更没钱买灯油。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烛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很弱很弱地照进来,他灵机一动,把这个小洞凿大了,借着透过来的光,苦苦地读书。由于匡衡勤奋好学,后成为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善于创造条件来学习。
42、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43、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44、现在,教育设施越来越好了,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禁锢了;校园越来越大了,人们的心理越来越局促了;教室的灯光越来越明亮了,学生的心灵越来越黯然了。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深刻认识。
45、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46、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晚上好!今天的成语小问答是“凿壁偷光”,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由来吗?它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47、关注家长慧,点击菜单,免费获取中小学生必备的十大学习工具!
48、每当我看到幼小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我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怜悯。现在的孩子没有了快乐,轻松的童年,在应试教育的轴心主导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鼓,补习越来越多,再加上各种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误导,本来就很局促的假期,周末又被各种补习充满。小提琴,古筝,钢琴,方兴未艾。多掌握一门技能,增加孩子们的修养,是情理之中。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要跟风,要看孩子们的兴趣。完全不顾孩子们的兴趣,只是一味的走形式,势必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悲剧。
49、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50、●2017年主持班学员参加全国“夏青杯大赛”,获一等奖10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5人。
51、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2、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53、或许这个句号,在画出起点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不圆满的结局。
54、●2020年主持班学员黄明毅获湖南金鹰卡通《开麦吧·小主播》全国银奖。
55、哪位朋友帮忙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凿壁偷光的〔精神〕主要写他的精神
56、闽佰是平陵佰的边界,这样的情况下,匡衡一下子多了四百多顷的土地,匡衡获得了这么多土地,不仅没有及时上报朝廷,还隐瞒了十几年,后被人告发,治了他专地盗土的罪名,贬为庶人。
57、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篇文章选材十分新颖,大家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的前半生,却不知道他悲惨的后半生,这巨大的反差十分耐人寻味,值得探讨的东西也有很多。但小作者牢牢抓住了一个论点“成人比成才重要”,围绕这个论点展开匡衡的一生作为论据,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值得赞扬。
58、记得小时候,每当老师讲起这个艰苦求学的故事,许多人都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
59、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60、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
61、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62、今天,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经济的发展,古代社会的条件今非昔比。凿壁偷光的故事所处的环境已经时过境迁,不再有谁去仿效。但是其意义,内涵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其精神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事过境迁的。它已经深深地刻画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系上。他不仅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个例,已经成为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成才的一种精神。
6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浩如烟海,我们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帮助孩子从了解到运用,真正学好国学,学好语文。
64、故事讲述的是:“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读到这里,我真是很受启发,匡衡在那样贫穷的环境里,勤奋好学,因为买不起蜡烛而要透过邻居墙壁的光看书,而我却有着明亮的台灯,有着温暖、舒适的房间,但是,我们却总是不珍惜好的条件,有了光,我们看电视,玩游戏。。我们却很少会想用到它来认真地看书学习,不勤奋读书,真是不应该。我要学习匡衡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65、打击乐夏令营活动《小One的打击乐奇幻之旅亲子音乐会》
66、我们家长慧为中小学生提供发表文章的平台,一经选用,即付稿费50元起,欢迎中小学生前来投稿,投稿请发邮箱2570034869@qq.com。(投稿必须是原创,发表后版权归家长慧所有。)
67、●2018年主持班学员参加全国第四届“曹灿杯朗诵大赛”,获特金奖2人、金奖5人、银奖21人、铜奖10人,其中赵思惠、梁子曦,两位同学代表广西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全国银奖。
68、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69、(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70、在仔细研究“凿壁偷光”故事的时候,我还意外发现一个有趣的语言变化。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借光”,原来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但是意思已经大大发生了变化。“借光”一种意思指请人让路或问事的客气话,比如马路上人很拥挤,“借光借光,让我过去下”。更深的意思是借别人的面子得到好处,比如有人借他老爸的光出国去了。这意外的收获,增加了我了解中国语言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