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50字【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7 18:1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1、艾草,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古代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蚊虫、招百福。

2、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4、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5、主办:南昌维管段综合办公室

6、《吕氏春秋》中有《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7、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8、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9、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重五等,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



10、赛龙舟(划龙舟):赛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是很多人划桨的一项比赛。在每年的五月初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划龙舟的比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传出国外后,深受每个国家的人民喜欢,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11、孝女曹娥,因为自己的父亲淹死于江中,自己又苦苦找了数日也找不着父亲的尸体。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己也跳入了江中,过了几天,曹娥抱着自己父亲的遗体浮了上来。这样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12、宋代,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13、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以下是我认为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4、说是源于春秋越国,勾践在这天操练水军。

15、伍子胥为人忠良,因被小人陷害致其被夫差赐死,其死后夫差还命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中,在五月初五那天扔进江里。伍子胥冤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16、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此版本为为人接受的版本。

17、端午节来源的说法很多,比如纪念屈原等等。

18、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9、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首都之东门上,可以让我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0、说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在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初所以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之俗。



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50字

1、在先秦时代,老百姓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在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2、他的编辑没什么才华只是在ctrl+cctrl+v

3、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5、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广的是纪念屈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作《怀沙》,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们知道后纷纷载船,前去打捞无果,便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就这样,这一习俗绵延至今两千多年。

6、《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7、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8、盐城大城北亭湖区新圩路1号

9、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0、端午的传承至今,已经渐渐失去了祭祖仪式传承,并在时代的发展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现在关于端午意义在不同的来源神话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11、古越人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了便于过节,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缯”了。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层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

13、正因为上述诸多说法,使得端午节名称众多,各本其源,习俗殊异。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则起源于北方。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公认因此,端午节成为一个风俗活动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人了新内容。

14、端午节起源于: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5、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之。后来前者演变为吃粽子,后者演变为龙舟竞渡。

16、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17、端午节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18、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影响深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9、上述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20、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叶干了以后不要扔掉,装袋密封好以后放到冰箱里保存。夏天孩子起痱子,可以用保存艾叶烧水给孩子洗浴,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有过亲身经历,有效。



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20字

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满怀一腔热血,写出这个千古名言,在楚国因正直而受到朝中众臣排挤,使一身报复无处施展。楚国灭亡时,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石头走入汨罗江中自尽,后人为了记念这个伟大爱国诗人,就是在他投江这一天取名端午节,每年这一节气,就举行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作为一种纪念。

3、说是祭“地腊”。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

4、挂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5、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成为了初的端午节。

6、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7、端午节的来历是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端午节这天的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8、老百姓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9、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南方的龙舟竞渡祭祀仪式鲜见于文献记载。北方在战国时代已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10、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在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人们就开始泡糯米、清洗粽叶、包粽子,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

11、在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12、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上古先民会举行盛大的龙祭,故端午在当时是“龙的节日”。

1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14、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15、?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6、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7、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大节,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18、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9、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20、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蜜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axxzhouaxxyyflongdd】四、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英语

1、每年农历五月初被称为“端午节”。

2、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拿饭和雄黄酒洒入江中,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4、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是我国大的传统节日之五月初五日因为都为数字,所以端午又被称为重午。

5、本期编辑:蔡宗泉(字礼远),道名蔡持全

6、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7、有学者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8、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9、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将其定为端午节。

10、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11、端午节的风俗: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2、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13、因此,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14、“端午”一词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15、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午节、重午节、端阳节、蒲节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抗日战争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持龙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

16、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17、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18、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9、称“端午为崇拜龙图腾的民族祭祖日”。

20、说是源于三代的兰浴。所以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即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桂赤灵符等攘灾避邪风俗,至今民间尚在流行。

【axxzhouaxxyyflongdd】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简短100字

1、而关于端午节来历,民间还有其他各种传说,一起来看看。

2、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主导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包括节日的活动都跟传说接近。但是像屈原、伍子胥、勾践、女娲都是大人物,只有曹娥很是普通。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曹娥的传说。

3、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4、说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沿江号哭,七个昼夜不绝声,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事。

5、(旧址在现今太平桥河南老面粉厂)

6、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7、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8、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9、端午来源传说——纪念屈原

10、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11、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12、按照天干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在农村又被称为端阳。

13、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吴王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

14、中百大厦线上商城全新上线

15、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6、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17、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古代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走远“。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中药药材,可以用作解毒药剂,在白酒或黄酒中加入微量的雄黄,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

18、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而端午节包粽子,传说是因为老百姓怕鱼会吃了屈原的尸体而制作粽子投入江中。

19、总之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为广泛也为深入人心。

20、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