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鹊桥仙夜闻杜鹃
1、鑫源小学古诗词诵读《恋绣衾》
2、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3、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4、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5、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6、翻译: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7、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9、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1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11、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12、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13、0《鹊桥仙·春情》(宋代·黄升)
14、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15、(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16、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17、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18、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副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小题1:这首诗采用了遇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情。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结合词的上阕描绘即可,三点答对两点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1分小题1:本词描绘了风雨凄迷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解说2分,思想感情2分。
19、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即使身在故土,听了杜鹃的悲鸣,也禁受不住哀痛,何况自己斗生飘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20、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的来历,一说是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词牌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两种说法都说明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候,关于“鹤桥”的神话,以东汉的《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早。到唐代的时候,民间的传说更加普遍,很多士人都曾吟咏。此调也是这段时间产生的。
2、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仕女伤春图,词中的女主人公,在雨歇风定的暮春时节,闲步庭中,偶见梨花半落,讶然失惊,于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先是由花落而伤春,然后由伤春而伤己,后又由伤今而怀往,真是“芳心一点,幽恨千重”。
3、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结合词的上阕描绘即可,三点答对两点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1分小题1:本词描绘了风雨凄迷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解说2分,思想感情2分
4、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5、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
6、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具有有境界,它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8、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9、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词人被罢官,闲居于江西上饶,虽鸿图难展,心情沉重,但这只是一方面。从他在上饶时所创作的一些词来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这首词就是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抒情小词,词人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
10、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11、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12、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13、公元1074年,苏轼与好友陈令举于七夕夜坐船游玩,一边喝酒,一边快乐的畅谈,然而相聚总是要分离的,为了表达对陈令举的依依不舍,词人便写下这首词送给他。苏轼与常人不同,他的送别词无有伤感,有的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陆游读过这首词后就曾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14、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5、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6、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17、词中与杜宇形成对比的是林莺巢燕这种对比产生的效果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地衬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悲愁。况半世,飘然羁旅中的况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是啊,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即使身在故土,听了杜鹃的悲鸣,也禁受不住哀痛,何况自己斗生飘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
18、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19、0《鹊桥仙·一竿风月》(南宋·陆游)
20、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1、《鹊桥仙·夜闻杜鹃》描写的是夜晚杜鹃鸟啼叫的情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洁身自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意志,同时也表达了孤寂愁苦的思绪。
2、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另有变体。
3、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4、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早在北宋之前就有,但多数都突出“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而秦观的这首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5、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6、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7、你的问题提错了!是:“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8、景象: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目的: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
9、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10、0《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南宋·辛弃疾)
11、《鹊桥仙·夜闻杜鹃》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词作围绕“夜闻杜鹃”,以叙述的口吻,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和氛围,突出词人宦游生活中的孤独愁绪。整首词深沉凝重,凄切悲凉。写作背景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12、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13、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14、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15、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讲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16、这首寄慨遥深的《鹊桥仙》,是陆游到成都之后,羁旅异乡,感同身受的借物寓言之作。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与抗金斗争,战绩显著。正当长安收复在即之时,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却把王炎上调枢密院担任枢密使,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金前线。他胸怀一腔愤懑,悄然骑驴入川。这对于一生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来说,真可谓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到任后,一个暮春的风雨不眠之夜,愁闷无穷、起伴孤灯的陆游,听到这蜀地杜鹃貌似悲切的不住啼鸣,感慨万千,更联想起自己苍茫的身世和半生羁旅,禁不住流下两行清泪,诗人那颗拳拳的赤子之心,都随着金瓯待补般的山河而快要破碎了!
17、夜深人静的时候,透过窗户茅屋里昏暗的灯光照出来,下着连绵的春雨。主要是对闻杜鹃啼的环境做了一个渲染,凄凉、冷清来拟造当时的心情。
18、0《鹊桥仙·说盟说誓》(南宋·蜀妓)
19、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20、(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axxzhouaxxyyflongdd】四、鹊桥仙夜闻杜鹃赏析
1、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夕、邮亭天气。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吟罢陆游那婉约的词篇,开启轩窗,垂下竹帘,在灯下读书,清风时时拂面,多了些许凉爽;直到凌晨,没有听到杜鹃啼鸣,失去了几分诗意,想必明天又该是阴雨绵绵吧。
4、拟人把鹊桥仙夜比做人了,只有人才能听的见杜鹃的叫声!这里鹊桥仙夜竟然能听见杜鹃的叫声,这不是拟人吗?对了,闻在诗中是听的意思!
5、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6、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7、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8、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9、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的来历,一说是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词牌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两种说法都说明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候,关于“鹤桥”的神话,以东汉的《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早。到唐代的时候,民间的传说更加普遍,很多士人都曾吟咏。此调也是这段时间产生的。
10、(1)略(2)交代了季节和具体的环境;为整首诗渲染了落寞、凄迷的氛围(没有第一点,答到第二点的意思即得分)。(3)因为长年远离家乡,感慨漂泊无依的怅惘孤寂之情。
11、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12、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13、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14、一连几天,所住小区,深夜闻得杜鹃啼鸣。这是的四声杜鹃,叫声极具节奏感,在杜鹃家族中也富有魅力,很多文学作品中都用拟人的手法,说特别像“割麦播谷”或是“插禾布谷”,似乎是在催促农人们收麦种秋。但是,用我们老家保定完县山区的方言描述,像是在说“老头儿发齁”,这虽然没有了物候的价值,但却更为准确,十分有趣。初夏雨后的清爽之夜,听到这样清丽婉转的杜鹃鸣声,别有一番韵致,要是在古代,会引起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思和联想,又不知会赋予它多少美好的故事和传说!听着这忽远忽近的声音,不禁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词《鹊桥仙·夜闻杜鹃》,而低声吟味着:
15、(1)反衬。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2)杜鹃啼鸣悲凉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写作者梦被啼声惊醒,表现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也写出作者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抑郁感伤。总之,整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意思对即可)
16、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17、谢薖(kē)为北宋时期“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之这是首咏七夕的词作,但是全篇却没有谈什么男女伤别、儿女恩爱;而是以天上、人间的对比,描绘了人间的不平,抒写出世路的艰险。这是词人有感于北宋王朝末期衰败的局势而发出的感叹。
18、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即使身在故土,听了杜鹃的悲鸣,也禁受不住哀痛,何况自己斗生飘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9、茅檐低小的意思是低小的茅屋,
20、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
【axxzhouaxxyyflongdd】五、鹊桥仙夜闻杜鹃表达了作者
1、这首词写的是宦海浮沉的落寞之情,是词人仕途坎坷的切身经历。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
2、这首词作于1906年2月词人北上途中,当时的王国维厌倦了客中的生涯。十年来,江北江南,行踪无定,王国维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实在的,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3、0《鹊桥仙·纤云弄巧》(北宋·秦观)
4、0《鹊桥仙·月胧星淡》(北宋·谢薖)
5、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6、为我喜爱的领读者投票
7、茅檐人静:指茅草搭成的屋檐下没有人声,描写简陋房屋的环境。
8、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9、(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天色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总无声”衬“啼杜鹃”,以无声衬有声。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其好处是能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而由下文杜鹃的啼声能“催成清泪”,足见杜鹃啼声音的悲切,而悲切的杜鹃啼声又能进一步烘托出下文作者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1)景象一点1分共3分(2)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好处3分,其中“以静衬动”1分。结合词句准确阐述“杜鹃啼声”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作用2分。
10、词牌《鹊桥仙》初用于吟咏牛郎织女于七夕之夜在鹊桥相会的故事。欧阳修的《鹊桥仙》为双调,共五十六字,上片五句,押二仄韵,二十八字,下片与上片相同。上下片开头两句要求对仗。结尾为七字句,多用上三下四的句式。另有一体为柳永所创,共八十八字。宋代词人作《鹊桥仙》颇多,如欧阳修《鹊桥仙》词云:“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11、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12、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13、陆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而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之意。在词中他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14、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15、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16、鑫源小学年级看图写话大集合
17、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可杏双燕。
18、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19、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20、(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解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