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3、伏羲洞全长约2500米,洞宽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顶部一块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经中伏羲龙图的平面图案而得名;
4、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5、(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6、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7、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高的境界。
8、(2)闻有此人:听说。
9、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0、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11、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2、代表作品:陶渊明集:《饮酒》、《归园田记》、《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等。
13、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14、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15、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16、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17、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8、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19、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20、初中《语文》第二册1993年版
1、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2、《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原型就仅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
3、船开棹尽一回顾,苍苍烟水暮。
4、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5、(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寻:随即,不久。
7、小说的三要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从这三要素看,《桃花源记》它都具备!所以从小说的这些特点看,它就是一篇完整的微型小说。
8、另外,《桃花源记》也有鲜明的主题。
9、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0、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卓别林)
11、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13、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
14、结果,无法找到这个地方。
15、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16、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17、舍:舍弃,丢弃,
18、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19、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20、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1、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期待你的故事!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4、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桃花源记》留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6、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7、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
8、宋代大文豪又是思想家的苏东坡,是明确反对《桃花源记》是“仙境”说的。他破天荒地提出这是一篇记实文学,只因其人间稀少,又掩于险路山深之中,世人难寻罢了。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里写道:“世传桃花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人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9、(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10、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1、与“包书皮”有关的故事。
12、你是我今生美的修行·白落梅
13、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4、旷:空阔;宽阔。
15、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16、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17、(3)后遂无问津者:“就”。
1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19、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20、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是陶渊明在官场上看清整个的黑暗与腐败,并且因为他两袖清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性格使他与很多官场上许多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所作.表现出陶渊明对构造一个美好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当时诗人的壮志未酬,以及社会的黑暗.
【axxzhouaxxyyflongdd】四、桃花源记陶渊明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
1、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2、现在的你,给孩子包书皮了吗?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4、余:其余,剩余。
5、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6、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7、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9、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10、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11、《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
12、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13、对于王安石提出的第一个话题,关涉到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故引起了后世对他思想的高度评价,也因此招徕了不少非议。在1962年出版的,由我国科学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桃花源记》这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正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桃花源记》的杰出思想意义,在于大胆的否认君权。在那里,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显示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人民一样可以不要君主。这就更大胆,更富于人民性。
14、《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1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6、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1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1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9、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0、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axxzhouaxxyyflongdd】五、桃花源记陶渊明
1、其实《桃花源记》中的原型描写地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祖国的美丽河山,美好家园。通过阅读《桃花源记》这篇淘公笔下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对宁静和谐、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美妙的想象空间。着实让我们深感中国文化的精美博大。令人很是陶醉、舒心,享受!
2、清朝文人,也大多不信桃花源是仙境说。诸人又各自举例,欲探秘桃花源之所在,此属于早期“陶学索隐派”的旁支。如马璞先生就考证说:“此追述太元中之事也,非作于太元间,故曰‘后无问津者’。桃源经桃源山,在县南十一里,西北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杪椤溪,周环三十有三里。考《统一志》:桃源山在桃源县南二十里,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桃花溪。”
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具:通“俱”,全,详细。
5、《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6、/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7、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9、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10、《桃花源记》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渔夫寻找桃花源头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美丽、安静、祥和、平明百姓宜居的村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12、事实上,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已是他41岁是就做了的事儿,并没有等到他54岁写《桃花源记》时才做的,并且他中间也拒绝了出仕做著作郎。其原由,正如梁启超说的“不屑与那些热官为伍”。所以,陶渊明不肯复仕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成刘裕的“篡晋”之上。关于陶渊明之诗,在晋时所作均注年号,而入宋后只题甲子的问题。在清朝人陶澍所注释的《陶靖节集》中,第三卷的卷首,载有虎丘僧人思悦的一段辩说。
1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4、故事的高潮:渔夫找到这么一个宜居环境,尽情享受了人生难得的享受。
15、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6、蒋勋讲《桃花源记》:生命里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
17、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18、(2)皆出酒食:拿出。
1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初:起初,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