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乡土式微之我见【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5 20:2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乡土式微

1、据申赋渔说,这本书连采带写写了五年,五年中采访了十几位老人,但到书成之后仅余一两位还健在。书中所写到的传奇匠人们在上世纪中后期接连死去,死于天命或死于非命,都带着他们的手艺和传奇故事葬入泥土。如同机器时代大规模到来后,织布匠的儿子在父亲死之后烧了织布机,匠人们的死和手艺的失传纷纷昭示着乡土社会的式微与手工时代的凋零。

2、然而,这样的文化生态已经荡然无存。社会的急剧变革,乡土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耕时代,土地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男人种田,妇女操持家务,各自分工,只要风调雨顺,辛勤劳作便可以使一个家庭温饱或者富足。进入工业时代,土地收入减少,外出打工成为家庭致富主要来源,原本在家和母亲、婶婶们学习剪纸、刺绣的年轻妇女,为增加家庭收入,也和男人们一样作为劳动力加入到打工大潮中,就这样孕育乡土文化的土壤被瓦解,造成乡土美术无人传承的境地。

3、横暴权力得以产生的前提是,被统治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超过它的消费量,并且有一些剩余去引诱别的团体去征服它。而农业民族之间的争斗往往把土著赶走而占据他们的土地自己耕种,这种是与工业性的侵略权力所不同的。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皇权不能滋长壮健,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农业的剩余随着人口增加日减,和平又给人口增加的机会。这样就导致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图2)。有为的皇权往往难逃其囹圄,而在这种经验下,无为政治也有了其生存价值。

4、斯宾格勒在其《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了两种文化模式:阿波罗式(Apollonian)和浮士德式(Faustian)。阿波罗式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他,安于其位,维持它,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浮士德式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阻碍,生命也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费孝通认为前者对应乡土社会,而后者对应现代都市社会。

5、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

6、在旧的中国乡土伦理中,人熟悉的莫过于自己家乡。然而,随着都市化快马加鞭的进程,旧的乡土伦理代之以新的资本逻辑,人群开始背井离乡,流向繁华富庶的都市。直到多年以后,再次面对旧乡故里时,竟成了陌生的“外来者”。

7、妥协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美德,尤其为了和平的名义。

8、本书揭露了西方社会关于能源、气候常见的错误结论,为面对能源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设性科学方法扫清了前路。

9、从与主体的人的关系上来说,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情,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说,作者认为,礼治必须建立在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的前提上;在变迁很快的社会,则需要法律来控制个人,即法治。



10、(载自《博览群书》2017年第五期。)

11、乾元国学|乾元西学|乾元周易|乾元佛学|乾元史学|乾元微课堂

12、美国时代杂志列出的“让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书单!

13、式微(shì wēi),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辞源》对“式微”的解释:式,发语词(又称语首助词)。微,衰落。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式微”的意思就是“微”,“微”在“式微”一词中是衰微,衰落之意,没有其他意义。[至于“微”的本义是隐秘地行走。《说文解字》:微,隐行也。引申为微小,轻微,卑微,衰微(衰落),微妙,稍微等等含义。]

14、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可以在亚马逊淘宝看看。**************************************************************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15、费先生主张,当代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应反映中国社会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

16、这么说来,您对新乡土书写是持乐观态度。

17、从一上学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一天听上近8小时的课。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一天大约需要4次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运动出事而被家长起诉,所以禁止课外活动。

18、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

19、国外精英们爱读的书是否符合你的口味呢?!你想看什么书?说出来,我们买给你!

20、毋庸讳言,对于当代乡村而言,伦理问题是严峻而又紧迫的,其中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因物质财富或金钱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社会基本益品(primarygoods)之物质财富既是维系人们日常生活的前提与基础,又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与工具。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乡村却普遍过于贫困。贫困的理由则是多方面的,难以言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但粮食价格极低,且需缴纳农业税费,农业生产不仅无法挣钱,还存在入不敷出的风险。因此,当人的基本生存难以维系之时,谋生的动机无疑将占据乡村居民的内心,“活下去”无疑优先于“怎么活”。



二、乡土式微之我见

1、南茜·休斯顿《断层线》

2、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担纲《匠人》一书设计师的朱赢椿去到申村看了一圈说,申村有种苍凉的感觉。其实《匠人》这本书也是如此,十五个故事从内到外散发着苍凉,像灰烬燃尽之前的一缕残余。

4、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灯匠、木匠、剃头匠、修锅匠、雕匠、花匠、铁匠、杂匠、裁衣、教书匠、秤匠、织布匠……出现在章节名称中的十五个匠人,虽然不是全部,但已经能让人惊讶于一个普通村庄的容量与乡土生活的丰富。从20世纪初到现在,《匠人》在百余年间牵连出了百余个人物,互有勾连的故事背后,显影出这个微缩版乡土社会的交错命运。他们的面目,都是故乡的样子,是传统中国的样子。

5、托尼·朱特《乡土式微》

6、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

7、70后文艺老青年一枚;江苏盐城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文学委员会副研究员、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8、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终赚得丰厚利润。

9、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政策,当今美国的力量变得摇摇欲坠,现在就是改变这些原则的时刻。用一种新的共识来取代这种“华盛顿共识”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美国免于灾难的关键。

10、作者揭露了我们是如何到达如今这个极其危险的困惑时刻,他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并回顾了祖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恐吓。

1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是由大量的乡下人,即农民组成的。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就是它们的命根,这也是为什么乡下总是有很多的土地庙,因为他们(土地庙总是以一对夫妻的形象出现)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中原人到草原依然锄地播种、在西伯利亚也不忘播种这些都体现了土在我们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

12、作者认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都是与经济利益密切联系的。对于前者,在上的是有权力的,利用权力去支配下面的人。权力是维持这关系的必需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统治者用暴力来维持地位的目的很难想像不是为了经济的,而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多大的意义。对于后者,社会分工导致权利与义务。需要有权力来制约监督人们去同意分配的义务。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一种同意。其掌权者并不是为了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往往需要通过荣誉和高薪来延揽掌权者。

13、马特·里德利《理智的乐观者》

14、第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践理性,对男女有别的思想的形成似乎也有某种关联。

15、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16、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

17、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18、那么,您作为爱读文学网的总编辑,您在乡土题材的写作上,是如何引导作者的呢?

19、面对经济化,费老提出要有“文化自觉”,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他还提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更加符合人类迈向光明未来的大趋势。

20、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



三、乡土观念日渐式微

1、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2、位于地铁东庙前站边上,步行至东大门市场仅15分钟距离的“乡土美味人家”是一处首尔市内性价比很高的烤韩牛店。在这个肉类价格不断走高的城市,店家还是一如既往地精选营养价值丰富的韩牛及肉质鲜美的优质母猪肉为原料。韩牛饲养讲究,因而韩牛肉较一般肉质柔软精细,与品牌旗下的江南分店相比,同样的食料,东庙店的价位可是实惠不少。韩国人爱的新鲜排骨和五花肉当算是店里的人气单点,入乡随俗地配上一杯“看似水,后劲却特强”的韩国烧酒,想想就是个让人垂涎欲滴的画面!对于计划地道品尝韩式烤肉的吃货,完全不用担心与店家的沟通难问题,这里既有会中文的服务员,也准备了贴心的中文菜单方便你就餐。

3、对于能源的未来,常有许多错误的概念被当作事实宣告。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对能源政策的进步发展也是一个阻碍。

4、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

5、本书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政策的必要性。

6、以匠人的视角切入一个村庄,或许更有着传统乡土的意味。

7、童天志|希尔德·海嫩《建筑与现代性》

8、但作者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都是正当的,即使是因为和平而妥协也会被某些道德所限。马加利特认为,妥协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9、从旧金山到慕尼黑,从海法到多伦多到纽约,本书跨越半个多世纪,从四个六岁孩子的视野,讲述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

10、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私变成了一种美德,事实上,我们的集体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这种追求了。我们知道东西的售价但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11、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大威胁——网上战争。

12、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

13、在乡土社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地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反映血缘的亲疏,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位”一词用来描述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费先生在书中提到,血缘与地源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费老是吴江人,虽然10岁就离开,但是一直在各种文件上写的江苏吴江,生在云南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他认为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14、一是工业化兴起,城市化进城加快,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15、其实,乡土或乡村伦理在我国的重要性毋庸多言,梁漱溟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华民族前途问题的一个有效答案。虽说在传统历史之中,文化精英阶层始终占据着舞台中央,正所谓以劳力求食者,农工商也;以劳心求食者,士君子也。但乡村治理却是任何士君子都极度重视的家国大计,孔飞力就曾经指出:“在中国长期的帝制历史中,没有哪个根本性问题比之什么是统治乡村地区的适当方式引起过更为激烈的争辩了。”此外,以血缘为圆心的家庭宗族无疑是构建我国传统伦理秩序的现实土壤,并且肩负着道德教化的重要职责。而胸怀社稷天下的圣人理想看似高不可攀,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修身之道,恰是以家庭与宗族村舍作为实践之起点。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伦理亦可谓我国传统伦理之本、之基、之源。

16、“式微”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朱熹《诗集传》:“式,发语辞。微,犹衰也。” 用例如:明·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能在衰落之后自己振兴)。”

17、吴老师,您可以简单讲一下“新乡土”的含义吗?

18、日渐式微rìjiànshìwēi日渐rìjiàn:逐步的,逐渐的,慢慢的。式微shìwēi: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天将暮。)——《诗·邶风·式微》日渐式微的意思是: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的衰落。“式微”出自《诗经》,“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是衰微的意思。“式微”原来指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这里的老式织布产业日趋式微。”反义词:日益月滋飞黄腾达近义词:由盛而衰。

19、是《诗·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征夫的痛苦和反对徭役.诗句的意思是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式”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微”表示黄昏,字面意思是天渐渐黑了.

20、2010年8月末,弗兰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Freedom)在美国出版。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axxzhouaxxyyflongdd】四、乡土式微下载

1、莱因哈特·罗格夫《这次不一样》

2、农村题材小说为什么没人喜欢看,为什么奉劝年轻人不要轻易写农村题材?

3、作者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4、在我看来,所谓的“新乡土”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点:一是文化上的新精神,也就是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因为外部环境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在变。三是干群之间的新的利益的博弈,中国社会的现实决定了这样的博弈关系不会停止。四是区域之间的对比关系,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比照。五是化、互联网化的乡村新人新事这些都是文学无法忽略的元素。因此,“新乡土”的要义就在此处。否则,极易陷入概念化写作。

5、后,我认为探讨“新乡土写作”同样需要对作家进行研究,研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首先要研究叶炜,而目前这项工作还远远不够。我将在今后多多研究叶炜,这样会更准确地抵达他作品的深处。祝愿叶炜的创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谢谢主持人。

6、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大威胁——网上战争。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7、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而这种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在地域上的限制,导致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这种限制下就形成了“生与死、死于斯”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而周围人在孩子眼中也都是看惯了的。与现代社会不同,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与熟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会说的:“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多说吗?”、“这不是见外嘛?”等都是熟人社会的体现。作者总结道,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但是在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习俗来应付的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是荣归故里的去处了。

8、费先生着眼于农村发展研究,将实现“志在富民”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9、放下“百年村庄”这样宏观的题目,申赋渔未必是不愿写,但以记者出身,又在2012年出版过纪实散文集《一个一个人》,他大概是更愿意亲近活生生的村庄里的人和故事。木匠是爷爷、扎灯匠是外公、杂匠是伯父、花匠是小学同学,个个知根知底。于是,这也成了《匠人》恰当的体例。

10、阿维沙伊·马加利特《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

11、传情达意的时间之隔

12、妥协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美德,尤其为了和平的名义。但作者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都是正当的,即使是因为和平而妥协也会被某些道德所限。马加利特认为,妥协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13、式微:指或世族衰落,也泛指事物衰落

14、图2“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5、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16、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

17、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私变成了一种美德,事实上,我们的集体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这种追求了。我们知道东西的售价但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

18、我觉得要用工业化思维写作才是文学商业化的活力源泉。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文学何以反映客观现实。文学不为政治服务,不为经济服务,那文学为什么服务?不服务也可以,服务经济的文学难道就不是文学?这值得前进中的人们去思考。

19、社会变迁中的权力结构

20、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axxzhouaxxyyflongdd】五、乡土式微之我见作文

1、乡土社会的知识经验

2、乡土社会的伦常关系

3、然而,对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变,我们却常抱以抗拒的态度。老师们常感叹顽皮的学生“冥顽不化”,企业管理者们常慨叹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们常感慨世界因为一成不变而腐朽。

4、“给文字筑巢,让梦想成家”

5、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作者揭露了我们是如何到达如今这个极其危险的困惑时刻,他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并回顾了祖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恐吓。本书对人们提出一个挑战:要通过对抗社会弊病来对我们所在的世界负起责任。

6、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7、对,文学创作中的工业化思维,教育中的工业文化,还有信息化和智能化,否则文学创作永远停留在农耕时代,文学商业化几乎是画饼充饥!重视文学教育依然是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我在前几天的“第二届长篇小说论坛”上阐述的一个观点,这次的简要发言算是一个补充吧。

8、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个一个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记者申赋渔在他的新书《匠人》中如是写道。这大概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了。这本书在新浪中国好书榜6月榜中拔得头筹,通过写一个一个匠人的故事,写“屋前屋后”,作者试图在忘记之前努力回忆起“故乡的样子”。

9、岳剑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

10、股市会发生恐慌,企业会有兼并,即便聚焦到个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改变:大多数人都会告别单身终步入婚姻的围城之中,拥有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所有这些,都是改变。

11、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外出远离家乡,从事的行业和故土 土地关系甚小,社交圈子也围绕工作地,乡土渐渐成为一种思念 并可能随时间淡化!

12、不过,作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中国传统乡村却始终缺乏成文的伦理规约,多是以乡绅或宗族元老的伦理自治以实现稳定。直到宋儒吕大钧,为在乡村中承袭张载之关学而作《乡约》,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强调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仍是以儒家之义理维护乡村的发展,并以团体的力量互相督励。然而,无论乡土伦理成文与否,无论凭借人治抑或乡约,传统乡土伦理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都显得格外耀眼。

13、那么,到底该如何纠正或改良乡村伦理所面临的困境呢?该如何把乡村重建成王露璐教授所追求的“有机的”伦理共同体呢?

14、本书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

15、申赋渔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当新城镇的钢筋水泥延伸到有着600年历史的申村时,它和其他个中国村庄一样,也正在一点点变成空村,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破败的门前毫无希望地守着。如同搭上一列高铁,或一枚火箭,中国的城市在飞速地前进着,拉动着中国的GDP也在一路狂奔,只有村庄像一个没有人要的老人那般被留在了原地,甚至被节节逼退,成为盘根错节的沉疴,问题重重却又令人束手无策。

16、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17、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有着庞大而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匠人》里的申村没有例外,亦把中国人信奉的“人情”伸展到了日常的道德伦理层面。

18、乡土题材小说为何走向式微?

19、费先生认为,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人治与法治之别则是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的区别。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法律靠(或部落)的权力而推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因为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在乡土社会,人们一代代的积累出一套生活的经验,以应付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越是前人生活中证明有效的,越是值得保留,所以好古成为了生活的保障。由于这种“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的心理,也产生了对传统的敬畏。作者强调,礼治或许可以称之为人治,但是不是以个人好恶来进行统治,是传统——整个社会来维持的秩序。

20、南丹·尼莱卡尼《印度畅想》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