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愤
1、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2、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3、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4、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拓展阅读:豆春明《长不大的小白马》
7、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9、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是将《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从情感、手法的的角度进行学习。
10、以知人论世,抓取诗歌意象或关键词。
11、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2、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1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4、每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是我必追的节目。作为古诗词的铁粉,这一年一度的诗词盛会自然吸引我准时守候并反复观看。从中,我也摸出了一些门道,每季的诗词大会,总是这些常驻嘉宾,如康震、蒙曼、郦波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词常驻嘉宾,如陆游的《书愤》,在每一季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第五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现在了选择题“下列哪句诗句中的铁马不指战马”;在第六季的第八场,主持人龙洋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来作开场诗词。
15、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16、问题:诗题为《书愤》,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再次诵读全诗,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展示。)
17、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18、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19、《书愤》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20、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1、(首联重点分析:“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豪情壮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3、(颈联重点分析: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长城。”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心痛和忧国忧民之情。)“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④。
6、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7、(chūshīyībiǎozhēnmíngshì,qiānzǎishéikānbózhòngjiān!)
8、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9、这首七言律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是陆游所有以《书愤》为题的七律中富有个性的一首。诗作的认识价值已不须赘言,诗的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观其整体,固然高妙,即使于一联一句求之,也不乏惊人之处。如“中原北望气如山”写生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的用典对仗,意象镕铸以及这联景语在整首抒情诗中精心构筑,都是令人拍案称绝的。故清人纪昀(晓岚)指出:“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瀛奎律髓刊误》)(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
10、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1、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12、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3、对比他人的课,自己还是应该在文本的本身去下功夫,努力去听那些的课型,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将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打磨成为精品课。
14、颔联两句,具体点出了自己的抗战记忆,楼船夜雪瓜洲渡,是他37岁任镇江通判时,曾亲自在焦山上观察敌人的敌舰,至今焦山之麓尚有陆游手书摩崖纪之。铁马秋风大散关句,孝宗乾道八年,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15、唇音bpm(双唇音)f(唇齿音)
16、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17、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18、舌尖后音zhchshr
19、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0、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1、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2、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4、“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5、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6、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9、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10、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1、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12、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5、老天爷终是后悔了,不想要这些奸臣获得江山,没有说清楚事实,怎么会解散呢?自己此时已是白头,知道想要报效,自己虽然身体已老,但是自己那颗报国心依旧不老。
16、然而,美好的回忆总是短暂的,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南宋没有同意他们的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也成了泡沫,真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如今,“我”已两鬓斑白,垂垂老矣,北伐似乎已经成为一纸空谈,想要报国一死却无战场。一句“空自许”,和岳飞“空悲切”同是一般凄凉的心境。此时的陆游已是61岁,看着镜中的自己也早已白了少年头,却看不到收复故土的希望,这无可奈何的叹息中,尽是满心的悲怆和郁愤。
17、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18、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19、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20、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axxzhouaxxyyflongdd】四、书愤拼音版
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2、(尾联重点分析:《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4、这天下还是听了小人的话,忠臣终究还是被奸人所害,没有能守护,看着窗外的景色,小路旁的行人,也不敢随意交谈,只害怕自己惹上祸。
5、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
6、衰迟:衰老。戎衣:军衣。
7、“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8、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9、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2、这首被清人推为陆游七律压卷之作的名篇,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在野时。陆游自江西抚州任上被黜落免官后,一直在故乡山阴闲居,至此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由于长期的投闲置散,致使诗人内心压抑苦闷。北伐夙愿未了,志士收身农桑,忧愤郁积心头,日深难平。许多感触都猬集交织在一起,融成一股蓄势欲喷的地火,在诗人心头激荡。这股潜流蓄势既久感慨又深,终于在一个料峭的早春,不失时机地从诗人笔底喷薄而出。短短五十六个字,道尽陆游一生之忧愤感慨。
13、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4、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15、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16、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7、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18、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沦陷区,使我抗金复国的意志像大山一样坚定。二十五年前在瓜州渡打败金兵,金戈铁马在大散关与金兵激战。我自己捍卫的期望已经落空,而自己早已是两鬓斑白。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
19、书愤二首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陆游的“书愤”诗有多首,这两首是他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
20、年代:(宋)作者:(陆游)
【axxzhouaxxyyflongdd】五、书愤原文
1、●唐婉《钗头凤》——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2、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5、巧妙设计阅读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6、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7、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8、“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湛江徐闻区域
9、多多参加一些教学比赛,经过教学比赛打磨的和没有经过教学比赛打磨老师,显而易见。
10、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扩展资料: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11、生不逢时,报国无望,一首《书愤》尽显拳拳爱国之心。难怪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2、由题目“书愤”抛出问题“诗人抒写心中什么愤懑?”探究诗句。(学生自读诗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期间课堂生成的问题难点,再引导小组讨论,完善交流解决。)
13、诗的后一句,诗人话锋一转,讲到了自己的偶像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一首《出师表》奠定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陆游敬仰的是诸葛亮坚忍不拔、忠君爱国的精神。诸葛亮所处的蜀国,是三国中弱小的,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力于恢复汉室北定中原,率领三军六出祁山,为蜀国尽忠到后一刻。可以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1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6、陆游的《书愤》严格意义上来讲共有五首,我们中学学的是其(也就是—早岁哪只时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面是没有“愤”字的。作者北望中原,祖国河山大好,却有失地未回,而“我”有心为过效力,怎奈白发苍苍?于是作者满腔的郁愤之情都倾尽在诗里。用了对比(与诸葛对比)用典“出师表”“伯仲”本诗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其二和其三皆有“愤”字。而其四和其五没有。
17、小组合作探究:两首诗是陆游同一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任选一首诗赏析。(可从炼字以及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赏析)
18、◆编著者◆:陆游著高利华编著
1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不幸诗家幸”,每当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