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说
1、其次是选贤才,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贤明的君主,在治理的时候,也需要有贤臣辅佐,不然就算你有再好的思想和政策都难以落实到实处。孟子希望君主能充分尊重和信任贤能之才,做到用人不疑。但孟子的选贤主要集中于“世臣”与“亲臣”之间,就是这些贤能者要累世为官,与君王也是故交,可以是亲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德行兼备,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辅佐君王。
2、国君好仁,天下焉。
3、因此孟子认为:这是为了替他的家族延续香火,虽然没有事先“告知”,也不能说他不孝。而且孟子原话中的“三”字,在古汉语中是虚数,其实就是“很多”的意思。
4、在中国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来治理天下。忠孝仁义,孝排在了第二位。所以,“忠”其实就是对的“孝”,“孝”是对家族的“忠”。
5、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6、一般而言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因为儒家的仁爱的环境是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秩序之中,“礼乐有序”。
7、孟子以善于论辩著称,他的善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优势,孟子对自己要推行的政治主张十分自信,且很善于揣摩对手的心理;二是孟子在论辩中常大量运用讽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迂回进逼,使得对手无法招架和还击.
8、为什么要在拉满弓上确立目标,为什么要必以规矩?不在拉满弓上下功夫一定学不好射箭。严要求才能出高手,才能出精品。平时多流汗才能用时不流泪。
9、首先,法先王,就是要求当政者要效法历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历来对尧舜禹等古代圣贤君王都抱有很深的敬意,言传身教,对弟子谆谆教导。但是推崇尧舜之道,对于施政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制度可能已经不合适,所以不能墨守成规的生搬。
10、正确答案:C“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因此C项正确。
11、在有序的社会礼制等级中,每个阶层遵守每个阶层的“礼”,不能有僭越,从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出发,更是从上层的统治阶层出发,当然这和儒家理论代表的社会阶级利益有直接的关联。
12、来源:邹城市融媒体中心
13、意思是说: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没有子嗣,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舜帝背着父母娶妻,是因为害怕没有后代。君子认为舜帝不告而娶,实际上是符合孝道的。
14、释义: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6、(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7、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18、“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
19、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20、那么,要如何进行修养呢?
1、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他的父母失和,父亲杀死了母亲,埋在马厩下面。后来,匡章当上了将军,齐威王劝他把母亲从马厩里面迁出来,找一片坟地安葬,他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
2、释义:即使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3、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滋有味,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体会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4、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5、三者合而观之,可知儒家在“择善”方面的考虑。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判断某种言行是否合乎善,所要考虑的是:内心感受要真诚(这是“直”的要求)、对方期许要沟通(否则谈不上“义”)、社会规范要遵守(如此可以合乎“道”)。换言之,孟子所培养的浩然之气,是指坚持行善而言。只有出自真诚去行善,才会让一个人的生命保持完整,用“大体”(心)来引导“小体”(身),所谓“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长期走在成为大人的路上,浩然之气也逐渐在扩张中。
6、如何理解呢?为什么这两句话能够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标准呢?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而言,这句话所诠解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7、什么是“不动心”?所谓“不动心”是说:不论处在何种情况,是得君行道、兼善天下,或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自己的心情都不受影响。何以能够如此?因为心中对于人生之“应该如何”有了定见,只要肯定自己走在道义的路上,就不会在乎世俗的成败与得失。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所忧的是没有成为像舜一样的圣人,而毫不担心一时的困扰。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
10、虽然孔子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提到儒家思想,不得不说另一位更是深受欢迎,他就是孟子。孟子将孔子的观点继承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服务于政治的体系。你知道孟子学说中:“四端”指的都是什么吗?今天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
11、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孟子巧妙而有力的语言逻辑,否定之否定便是一种强烈的肯定。从味觉、听觉、视觉上对口感、声音和颜色进行比喻,烘托出对人性的感慨。
12、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13、重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二21:25
14、要成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要懂得吃苦才能成功,如果坐在那里不上进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不行动就会成功的。
15、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16、《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扩展资料:孟子的其他经典名言及释义如下:
17、想“不动心”先“养勇”
18、先说”富贵不能淫,所谓的“富贵”并不是我们现在指的富贵,因为在古代,富和贵其实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富归富,贵是贵,富了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就富有。
19、儒家谈人生,首重修养。在这方面,孟子的体验可谓深刻。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动心”,并且培养了“浩然之气”,还指点了人心修养的具体步骤。这些体悟与见解,对今人而言,仍不失启思。
20、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1、(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2、君子的第二了指的是心地坦然,做人不愧于天地,君子只有在道德上没有瑕疵,做任何事情才能够坦然,可以说无愧于心是为人的高境界,将个人的品德修养做到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3、释义:反思自身,能做到诚实有信,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办事,就是接近仁德的道路。
4、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5、有学者认为:赵歧是要穷人家的孩子去升官发财,否则就是不孝。那无异于说:穷苦人家的子女都不孝顺。扭曲了赵歧的本意。
6、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
7、孟子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在千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影响了人,孟子连同孔子也被称为圣人,追随他们学说的人都被称为孔孟之道,其流传下来的著作《孟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孟子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告诉了世人很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孟子宣扬“仁政”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被尊为儒家思想中继承孔子衣钵的人物,更是在元朝被尊称为“亚圣”,在《孟子》的《尽心章句上》中就指出了君子有三乐,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三乐”指的是什么:
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大学·第三章》
9、孟子说:“一个人身上存于内而表现于外的,没有哪一处强过他的眼睛。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丑恶的灵魂。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能躲到哪里去呢?”
10、这段话源自《孟子・告子上》,原文如下:
11、应该是人本向恶,记得有一年大专辩论赛的主题就是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后人性本恶的那一方获胜了。假如说人本向善,那么人类初的恶来自于哪里呢?
12、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一句话很是深入人心,权贵富贾,平民布衣,都耳熟能详,那就是“不孝有无后为大”。其中,“后”字含义争议颇多,就是现在,好多人都接受了曲解含义。所以,有必要辨析一番,以便正本清源,正确理解。
13、孟子还在《孟子·离娄上2》中说过“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意思是圆规曲尺是测量方圆的适宜工具,圣人是做人的高典范。
14、比如,要提升志向,以实践仁义为目标(《孟子·尽心上》)。孟子推崇颜渊,而颜渊的志向是取法于舜,他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自己也有一句名言传了下来,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1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6、自从东汉的赵歧注释《孟子》之后,“不孝有三”正确的理解就变成了:明知父母亲做了不正确的事,而不阻止;明知家中贫困,还不思上进,不肯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不结婚生子,导致家中祭祀无人主持。家族后继无人。
17、我们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的本质在于德,来源于教化。无论哪个时代,传扬孝道,培养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18、因为孟子这个人不仅口才极好,而且他能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才华与超脱于群的能力,他提出的理论与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成为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标准。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语译)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一句,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20、简单来说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咄咄逼人,有羞恶之心,知道廉耻,有推辞之心,凡事讲究礼仪,有是非之心,能够明辨善恶。
【axxzhouaxxyyflongdd】四、孟子说的劳心者治劳力者治于人
1、“不孝有无后为大”的本义是:不孝有很多种,无后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而不是说不孝的情况只有“三种”,其中为不孝的是无后。
2、第三不孝就是民间认为严重的一条——无后。无后,是指没有儿子。中国人讲究宗祧继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必须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没有儿子,就会“断了香火”。就等于是断子绝孙。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达的是作者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大事。也同时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额,就个人观点是基本没有关联,因为一个是针对为政者的,一个则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
4、那么说到人心,怎么会独独没有相同之处呢?
5、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古代的三和九都有这种用法。比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是三个月,而是多个月;再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三”和“九”,这是因为二者都不是确切的数据,而是极言其高而已。
7、(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8、非善非恶、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与宇宙同在,与万物同表,宏大至天地,细微至发梢。你有我有大家有,这个叫做“本心”。但是说得太玄虚了,一般人理解不到,更体悟不了,所以才加上仁义礼智信等诸多界定词,盖四端七情皆是其功用,而又不止于此。
9、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0、(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11、解释: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12、孟子提出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人先有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而后依次生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种品德,即仁、义、礼、智。
13、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出发点是为人好.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4、你好!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5、不过,孔孟的“孝道”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散见于“语录”当中。因此之故,民间还是接受了赵歧的说法。
16、道理:任何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都听前人的或者别人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17、他描述了三种勇敢:一是“外发”,以外在的过人气势来彰显勇敢;二是“内求”,借着坚定内心必胜的意念而无所畏惧;三是“上诉”于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务求放诸四海而皆准。这第三种正是孟子间接引述孔子所谓的“大勇”:“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当我们朗诵“虽千万人吾往矣”时,不可忘记这整段话所说的两种“反省”。
18、编者按: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不仅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而且书中关于性善、规矩、交友之道、舍生取义等内容的论述,可谓是“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流传千年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市政德中心特开设“孟子说”栏目,带领大家共同感悟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19、“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是说,没有是非善恶的心,就不能算是人。
20、父亲没有说出同意迁葬的话就死去了,儿子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不孝。可是天下人都认为他不迁葬才是不孝!
【axxzhouaxxyyflongdd】五、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1、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4、而“威武不能屈”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不管如何低下,也不能小看自己,不能因为暂时的困境而抬不起头,更不能在或者武力甚至在传统面前屈报。表现一种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
5、了解孟子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孟子究竟有何思想。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养心”的。想“不动心”先“养勇”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曾请教说:“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那么即使由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如此一来,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公孙丑上》)
6、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大学·第十一章》
7、孟子将“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与“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以及“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列在一起说事。
8、(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即真正有“大勇”的人,出自《孟子》,满意请采纳,谢谢。孟子说,人有三乐,其中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释义: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若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11、孟子指出君子第一个乐趣就是家庭平安,家中的父母亲人都健在,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也是其它事业的基础,所以家庭平安是君子的第一乐。
12、释义: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3、当然,汉代学者赵歧的“后代”说,流传甚广,人们普遍予以接受,但偏离愿意。我觉得应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角度考虑,还是具有合理性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医疗科技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寿命不是很长,人口的繁衍能力很低,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到五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没有后代,的确无法延续种族,更无法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所以,鉴于约定俗成的观念,不妨把这种观点加进去。
14、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15、释义: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乐正子是好善的人、做到‘善’的人。”
16、释文: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7、周四周日:08:0012:1816:35
18、三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9、很多人往往把这两句话简单地理解成”有钱了,就不能淫乱;在武力面前不能屈服“,这当然不是孟子想要诠释的真正意思,因为孟子这个人其实还是有相大的抱负的,据说他当年也是很有成就的,各国的皇帝跟他的关系都不错,曾有资料记载,他每次出行,背后都跟着几十辆车,可见他的排场有多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绝不是简简单单,毫无内涵。
20、孟子的四端说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之中都有这“四端”,如果充分扩充,“四端”就会变成四种“四德”,也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四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外力所赐予的,所以人性本来就是善的。这些德性,如果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起来,就好像种子自己长成树一样。他还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他得出结论:没有四端,就不能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