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佳洱
1、何燏时 (1912—1911)
2、系主任、副校长、乃至校长,他人眼中的光辉岁月,陈佳洱却十分淡然。面对北大,他的态度始终谦虚而诚恳,“我当北大校长是机遇使然,是历史让我肩负的一种责任,并不是我本身有多大能耐”。
3、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4、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5、当时实验室有位科学家约翰·库普兰,他是加速器磁体组的组长。他对研制工作的要求严格,不管是谁,工作中有任何一点纰漏,都会受到他的严厉批评。那天正好他来了解我的工作进展情况。我向他介绍了我的发现和取得的成果后,他高兴并伸出大拇指对我说:“Youarethekingofharmonicacceleration(你是谐波加速)!”那一刻我觉得,只要我们中国人不怕苦、不怕难,励志攻坚就一定能做出非凡的成绩。
6、1987年12月2日,在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济日报》的排版工人甩开低效有毒的铅字作业,采用王选主持开发的激光照排系统。这标志着中国的印刷业开始向“铅与火”告别,一跃跨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紧接着,《光明日报》与《参考消息》等报刊也开始应用,效果很好。可是,国内的主要报刊仍迷信美国技术,造成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
7、孙家鼐 (1807—1807)
8、有了学生,还缺上课、做实验的场所。当时钱三强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就把中科院化学所的二层整层调整出来给我们做教室和实验室。
9、物理分会副秘书长2012级的肖丽校友发言表示感动于先生的家国情怀、永不服输的精神。铭记先生讲的马特洛索夫为他人谋幸福的名言。努力做好科研。
10、“我少年时,积贫积弱被人欺凌,我们那代人都希望祖国兴盛强大,我投身核物理研究也是响应的需要。现在强大了,希望人民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陈院士的这番话语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11、物理分会郑红军副会长表示自己很受感动,一定要以陈先生为楷模,学习陈先生的精神品格。郑红军副会长表示自己一定要做好校友会工作,服务吉大校友、传播吉大精神。
12、陈佳洱早做北大梦的时候,他还是位育中学里的中学生。那时,他心中有一种强烈向往,考大学时,一定要去北京大学。这所在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府,对少年陈佳洱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13、科学之路并非坦途,学无止境,在有限的人生里忍耐求索之路可能遭遇的失败、寂寞与艰辛,一定是源于对科学本身的热忱。
14、回顾过去的跌宕与辉煌,以奖掖后进、微笑待人著称的陈院士,一再强调自己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他说,“现在还在带博士生、研究生,有些是北大的学生,有些是中科院的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15、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16、在学术和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有着一位理工科科学家一贯的严谨作风;而在生活中,他儒雅谦和,将中国文士的传统美德充分演绎。
17、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18、记得有一次我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珀去见总理。那时候国内外对大学排名正炒得很热,朱总理问:“你们斯坦福大学很有名,又缔造了硅谷,为什么排在第四名?”斯坦福大学校长说:“总理先生,请您把这个排名忘了吧,我们斯坦福大学有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有斯坦福大学的传统,不管它排第几名,斯坦福大学就是斯坦福大学。”这话说得切合实际,好!
19、即使年逾古稀,陈佳洱依然探索着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
20、陈佳洱终于等到了科学界的春天。
1、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陈佳洱重新焕发了青春。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核结构研究所访问工作期间,他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佳洱,着手在北大筹建个射频超导研究室。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在英国访问研究时的英国同事,成全了一件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两所名校交往的趣事。
2、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3、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以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初也是高教育行政,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4、1963年,是学界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解放以来,派出的学者都是到苏联或东欧各国去留学,去资本主义留学还是第一次。当年,中国向英国派出第一批访问学者,共四人,中科院二人、高校二人,陈佳洱名列其中。
5、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6、1964年,在英国卢瑟福物理研究所做研究
7、人生如梦,而陈佳洱将一生都用于对真理不遗余力的追求。“说老实话我是书生一个,我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
8、后来,我们被送到陕西汉中,在秦岭脚下的山沟沟里进行劳动。尽管如此,一段时间之后,我又默默继续对加速器进行了探索。当时,上海原子核物理所想做新加速器,派了四个人来汉中,让我给他们讲等时性加速器是怎么回事。我大概讲了四天多,他们觉得收获很大,向汉中分校的领导表达了对我的感谢,为此我得到了军管干部的表扬。
9、转眼到了回国前夕,研究能力出色的陈佳洱获得了国外学者的尊重与认可,也曾收到留在国外的邀请,但陈佳洱信守承诺回到了祖国。
10、这是陈佳洱在北大的第一件工作,却出于保密需要,不能提起北大,只能对外宣称“546信箱”。1958年,“546信箱”正式成为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来又改名为技术物理系。陈佳洱在那个时候,有了一辆自行车。他骑着车,听着风声在耳边吹过,经过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经过美丽沉静的未名湖,经过沧桑古朴的图书馆,自此,真正投入了燕园的怀抱。
11、杨振宁是科学家,不是运动员。我们引进运动员,需要他们年轻一点,身体好一点。而科学家贡献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和智慧,晚一点回国不是更好吗?
12、(卢昌海对杨振宁的评价)
13、我感到从此以后英国同事对我更加尊重了。我走在路上,腰板更挺了,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只有实力增强,才能使中国人得到国际友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14、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15、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人,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16、开会期间进行分组讨论,我被分在北大和北医那个组,组里还有周培源、张龙翔、侯仁之等学者。我记得我发言说,由于“文化大革命”,我错过了好的科学创造的年华,现在已经44岁了,年纪大了,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了。周培源先生指着我说:“你看他还说自己老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周老的话激发了我进一步拼搏的决心!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打一场翻身仗,把失去的几年补回来,科学研究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的核科学更是突飞猛进。
17、这个看起来饶有趣味的题目,解答并不那么轻松。因为在加速器的中心区里集聚了所有不同电荷态的各种离子,也是空间电荷效应严重的地方,还存在各种非线性的有害共振,情况极为复杂,研究很难下手。
18、有人说他是没有架子的校长。学校一直流传着一个典故,说北京大学校内的一个地方停了电,陈佳洱知道后很着急,就跑到配电室去找工友,要求他们去修。人家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陈佳洱。工友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这事简直就和以前北大新生要求季羡林副校长看包袱一样经典。
19、2003年年底,陈佳洱从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任上退了下来,重返北大。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做科学家,高兴的事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20、张百熙(1847—1907) 字盖铮,湖南长沙人。清同治进士。1902年1月以工部尚书受命为管学大臣,恢复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暂时停办的京师大学堂。1904年2月离任。
1、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2、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3、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4、刘廷琛 (19012—1909)
5、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6、永勿屈服于悲愁,要一直抗拒,否则这习惯变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得寸进尺名言不要屈服于忧愁,要坚定地抗拒它,否则忧愁这习惯就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快得捷径。——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
7、看第一个意思,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杨振宁回国后,吃的是粗茶淡饭(据葛墨林院士说,杨振宁在南开开会,就吃5元的盒饭),而且是自掏腰包。并没有免费“供给酒食”。“加以礼敬”倒是有的,大学和政府部门对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尊重,经常请他去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做做学术演讲报告。“杨振宁是当世爱因斯坦,任何一个大学校长请到杨振宁,都会乐的疯掉了。”这句话是我一位在英国任教的学者朋友说的。中国有关大学请杨振宁到自己的大学工作,是中国的光荣,而不是杨振宁的光荣。中科院院士的身份,对杨振宁本身来说并不能增添什么光荣,而是杨振宁加入中科院带给中科院的光荣。你想想看,内地的大学或者中科院要是邀请到爱因斯坦,会怎么样?是不是乐疯了?
8、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9、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10、刚开始,陈佳洱是在牛津大学从事串级静电加速器的工作。他在那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调试准备投入使用的一台加速器。调试时,他发现束流线设计有问题,并且直白地告诉了维尔金森教授。这位英国科学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此开始信任和器重陈佳洱,还让他就此写了一个内部学术报告。陈佳洱完成访问回国时,英国同事还将这个报告送给他做纪念,表达了对这位出色的中国同事的赞赏。
11、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2、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13、(人物档案)陈佳洱,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至2003年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4、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15、学校里带我的是的物理学家德尼斯·威尔金森(DenysWilkinson)。他对中国很友好,让我参加当时牛津大学的串列静电加速器安装调试工作。这是一台实验室用250万美元从美国买来的设备。但是这台加速器出来的束,经过分析器以后,衰减了很多,他们一直找不出原因。我白天跟他们一起工作,晚上自己进行数据和理论分析,经过推演,我发现谱仪里边装的挡板位置不对,所以接收度受到影响。但是我也不敢告诉他们,怕人家说你刚来就指手画脚。这时,刚好威尔金森找我谈话,问我对这个情况怎么看,我就坦白地告诉他我认为这里有问题。他听了之后很高兴,让我写份报告。这是我到英国写的第一份报告。
16、2008年7月,当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ReviewLetters)期刊在北京举办创刊50周年庆祝会时,陈佳洱与25年前石溪大学物理系的同事、该期刊的总主编斯普拉尔斯教授重逢了。斯普拉尔斯教授激动,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陈氏模式’现在仍在石溪运行着”!
17、(这栋陈赛蒙斯楼建成于2005年,是杨振宁亲自远赴海外为国内大学拉到的赞助)
18、陈佳洱院士如同是一条奋发上扬的放射曲线。他微笑的面容、瘦弱的身躯,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他的人生轨迹与两弹一星、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的大手笔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打开了北大通往世界大学的那扇大门,开“985工程”之先,又将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大;他在山河动乱的年代出生,在充满生机的岁月迷上科学,又在一场政治风暴中一度停滞迷惘……命运给了他过人的天赋、纯粹的向往和温和的性格,也给了他个意外与劫难。
19、1998年,陪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北大学生见面
20、在英国两年多的访学中,我逐渐学习掌握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基本规律。1966年2月,我回到了祖国,将在英学习情况向科委基础局局长进行了汇报。他听了很高兴,马上给我拨款500万元,让我在中国制造当时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我当然特别高兴,因为在当时500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啊!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一度被扣上了五顶帽子,被关押起来进行劳动改造。那时候,我甚至觉得这辈子再也搞不了加速器了,把英国带来的书籍资料都卖掉、扔掉了,只留了三个笔记本作为纪念。
【axxzhouaxxyyflongdd】四、陈佳洱的名言
1、座谈会上午9:30开始举行,由物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伟主持。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与会人员,邵炳珠、闫书琴、赵绮秋、李景宏、郑红军、付姝阳、张光宇、李兆辉、刘伟、魏巍、王增斌、王轶民、苗元华、赵政鑫、肖丽等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2、加速器是什么?陈佳洱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你的电视机里就有一个加速器。电视机屏幕上为什么有影像?那是电子枪把电子放出来后,经过电场加速,控制电子束的运动,由电子束描述出一个像。这个过程就是加速过程,不过能量比较低,只有几千伏或者几十千伏。我做的也是加速电子、质子等小的带电粒子。加速器就是要把粒子速度加快,比如加快到光速,粒子就有了很大能量,用这些能量干什么呢?去轰击原子核。把原子核打碎了,可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或者使一种原子核变成另外一种更有用的原子核。所以加速器有用。
3、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4、高校行政级别是指在中国大陆根据各高等学校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下面所说的行政级别是指高校校长(党委书记或者院长)的行政级别,这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5、早在1955年,从各地调到北京大学参加筹建物理研究室的教师中,既有朱光亚这样一些知名教授,也有一些副教授和讲师,陈佳洱是的一名助教,一位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由于他个子小,又十分消瘦,活像一名中学生,刚报到时一些领导不认识他,见了他时还很诧异:“这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孩子?”然而,就是这位身材单薄、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四年后提出了开展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研究课题的建议,并得到了科委的支持。这因此成为他从事的第一个加速器研究课题。
6、《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7、或许是命运偏爱草蛇灰线的笔法,仿佛一切的曲折,都只是为命中注定的一次相会。陈佳洱在报考大学、毕业时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却在“两弹一星”的契机中与北大结缘。
8、后马琰铭院长盛赞陈佳洱校友是吉大物理人的楷模和骄傲,祝先生健康长寿,并向先生赠送了他担任主编的《陈佳洱与吉林大学》画册作为生日礼物。
9、“小时候我印象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说,孙中山小时候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
10、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1、由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物理分会主办、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参加的贺陈佳洱校友八十五华诞座谈会于9月26日在北京天工大厦新净雅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陈佳洱院士、李生福会长、马琰铭院长、魏立志副院长等二十余位吉大物理校友。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荣誉会长、物理分会特邀顾问贾玉亭校友和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物理分会顾问高玉民校友受邀参加。
12、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学科在中国高校中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回归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13、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14、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15、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到了1963年,作为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交流项目,中国拟选派几名交流访问学者前往英国游学,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陈佳洱脱颖而出被派往英国。“寻找失踪的粒子”是他在英国面临的第一个科研课题。在此期间,他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至深的学术导师、核物理学家维尔金森和劳尔森教授。
16、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来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
17、父亲是文学家,母亲是钢琴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佳洱充分享受着知识的乐趣。然而浓郁的书香,没能掩盖时代动荡的气息。
18、胡仁源 (1911—1912)
19、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20、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axxzhouaxxyyflongdd】五、陈佳洱文集
1、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
2、“振兴学科,先要把人心振奋起来。”百年校庆,让陈佳洱感到机会来了,为了借此振兴北大士气,他三请。
3、从北大到牛津,跨地域研究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4、对我们也特别支持,除了教育部,国务院三办即后来的二机部,也对我们予以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不缺经费。只要有需要的设备,我们就去采购,北京市能够采购就在北京市采购,不能采购就到教育部请他们订货。后来,教育部在化学所旁边把技术物理楼建起来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大楼。
5、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
6、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筠,浙江嘉兴人。清同治进士。1898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99年7月—1900年7月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7、电子感应加速器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是一些更重要的反应,这个加速器做不了。我们觉得中国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了,也要紧跟国际前沿,我就提出要做更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它的高能量理论上可以比当时的加速器高100倍。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9、胡适(1817—19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
10、更进一步,陈佳洱促成了北大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这种合并是在着眼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陈佳洱在任北大校长时,还做出了理科生上语文课、文科生上计算机课的决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北大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能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11、我问一句:你们有没有父母?如果你们有,你们的父母有没有在80岁90岁每天工作到凌晨?
12、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叶圣陶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谈家桢关注现象只会让自己变得很消极,要关注事实。——王国权书陪伴了我的成长,有困难时找书解困,不如意时看书平缓心境,有空时翻书欣赏,分享别人的喜忧。我的职业更需要读书。——陈佳洱
13、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为了响应号召,陈佳洱决定做加速器,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粒子轰击原子核、变革原子核。
14、那是陈佳洱6岁那年的一个夏日,雷电交加,吓得小佳洱放声大哭,一头闯入父亲的书房。父亲把他搂在怀里说:“别怕,你知道为什么会打雷吗?”“是雷公发火,要劈不孝之子。”听完小佳洱稚嫩的回答,父亲笑着摇摇头说:“打雷是正电云和负电云相遇的结果。”那么电又是什么呢?陈伯吹索性叫来夫人帮忙剪纸人,用绸布和玻璃摩擦,让纸人儿在带电的玻璃板下跳舞。
15、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16、因缘际遇,在工学院学电的陈佳洱碰到了刚从英国回来的国际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他在大连大学主持普通物理实验课。课程以严格和高难度著称,要想得到一个代表的五分困难,以至于学生们约定,谁得了王老师的五分,就得请大家吃花生米。那一学期,陈佳洱请同学吃了三次花生米。
17、张亨嘉 (19002—19002)
18、“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9、陈佳洱当校长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北大无小事。他说自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走上北大校长这个岗位的,但是,当年在北大全校数百名教职工的校长推荐名单上,陈佳洱。
20、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