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处暑
1、有关处暑的农谚很多,如"立秋处暑八月中,喷药防病灭害虫","立秋无雨民心忧,农作不景只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收"。像题主所说的"处暑下雨万人愁"这句农谚,其实与"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受"的意思大体相同。立秋后,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进入果实的膨大期,如果不下雨,农民担忧,天气干旱不但会影响收成,而且也会导致病虫害暴发。
2、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
3、补充营养需多样化,可随季节来调整,也可随身体所需营养物质来调整。
4、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阳透亮
5、特别是女性,在这个时节好不要穿或少穿露脐装。
6、(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7、很多肉类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过多的糖类、脂肪等,容易引发出更严重的身体疾病。
8、清明,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南北各地有吃馓子(古时叫寒具)的食俗。
9、防止着凉感冒和关节受损
10、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往下四指,胫骨边缘的位置。
11、春分,这时的气温适宜,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好时候,当属玉兰为圣洁,傲立枝头,辉映着蓝天白云,别提多美了。
12、说到处暑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处暑时令,按正常年份,正是中元节前后,我地有过七月十四鬼的习惯。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我地习惯过七月据说这与当斗元兵南侵有关。为祭鬼,为躲避元兵而提前。
13、再加上此时人体肺气旺盛,想要去秋燥就必须润肺养阴,饮食上便要多吃清热安神,润肺的食物。
14、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15、《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23日18时2分将迎来“处暑”节气,标志炎热暑天即将结束,逐渐进入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情况将出现转折,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16、处暑还是大快朵颐的时节
17、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18、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
19、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20、寒露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1、“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2、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按照《中国天文年历》,今年处暑的具体时间为8月23日13时27分。每年的8月23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3、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
4、《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5、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6、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7、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8、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没有农药,没有机械可用来抽水抗旱,那秋作物的收成会减产,能减产一半,甚至更多。所以有"大战七八抓好水肥虫","七月八月灾害多,旱灾未过虫灾磨"之说。
9、空心菜、藕、鲜莲子等。
10、大暑,一般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热的节气。冬补三夏补三伏。家禽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相对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
11、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
12、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13、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14、大寒民间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广东人吃糯米饭,南京人喝鸡汤,安徽人炸春卷等。大寒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重要的日子——腊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15、小暑,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16、这对健康极为不利,饮食单容易营养不良,造成抵抗力、免疫力下降。
17、而处暑时节如果遇到下雨,这就意味着今年秋天雨水会较多,秋季收获的玉米,花生,棉花等果实很难晒干,储存困难,也就是"万人愁"。
18、吃鸭肉:润肺健脾,无病各家
19、该套图册曾于2016年11月30日惊艳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现场,被誉为“美图册”。因尚未出版,很难得哦~
20、处暑时节正到秋季,尤其是出伏后,总会感到困倦,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1、处暑时节,飒爽的秋色铺陈开来
2、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
3、在中国,传统一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4、北方有谷雨节气吃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树萌发嫩芽,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的食用历史已逾千年,汉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从达官贵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
5、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好。处暑时节,时值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换”。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另外,由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因此更应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6、充电宝不合规被拦,郑州机场一旅客把它砸在地上,结果出事了…
7、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
8、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
9、寒节气习俗饮食有很多,吃糯米饭、腊八粥、饭菜、黄芽菜等。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
10、小满,华南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民谚,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气温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11、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12、小暑,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13、中元节要祭饿鬼,也要祭祖先,表孝道,是乐善好施的义举,体现慈悲仁爱,祭祖表孝道与不忘过去,这都是有意义的。有的地之设坛打醮普度,目的在祈求平安顺利,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投标福物,我地还唱牛娘戏,放荷(河)灯,做美好祝愿。
14、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大米益气健脾,将其一起煮成粥,适合干燥的季节食用。
15、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16、这个时候休渔期接近尾声
17、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获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怕把丰收洗掉。
18、制作酸梅汤也不复杂,先用水浸泡乌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后大火煮小火炖,再加冰糖,好放凉后装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19、此外,胡萝卜、西兰花、菠菜等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菜中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可提高皮肤抵抗力,缓解天气干燥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20、处暑,正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axxzhouaxxyyflongdd】四、今日处暑的朋友圈经典说说
1、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2、处暑之后,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加上秋干气燥,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应注意饮食、控制情绪、维持心性平稳。
3、“处暑”之后,新秋之时
4、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温水,补充水分,促进肠道蠕动,但是千万不可喝冷水,脾胃忌寒,容易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5、大雪,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此时,我国北方患感冒人较多,如能服点大雪顺安养生汤,对抵抗寒邪袭之体表、口鼻很有益处。
6、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7、白露,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8、凉气进入毛孔就会容易引发感冒。后就是不要暴饮暴吃。这个和立秋过后补秋瞟大概差不多。由于天气慢慢转凉。天炎热的时候没有什么胃口,就到天气转凉的时候就会补秋瞟,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当的补秋瞟,不要暴饮暴吃,如果让肠胃一下子增加太大的负担,就会引起不适。一定要循序渐进的补充。
9、《七绝》处暑平水韵作者:梅蔷丝雨蝉悲处暑道凉天,露滴金枝待月眠。一点秋波枫泪送,碾香菊岭报神仙。《七绝处暑》作者:陆会斌秋虎还来躲更藏,骄阳化雨快登仓。棉花摘午箕扬豆,酌酒空壶共汗裳。提供二首供参考。
10、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11、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12、人若可以像草木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一岁一枯荣,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储藏,让岁月的年轮刻在心上。
13、一提到食补,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多吃肉。
14、白露,昙花惊鸿一现,花花还曾经熬了一夜就为了看昙花盛开,虽然掉落得快也让人心满意足。
15、右手向下,左脚向后抬起
16、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17、因为人的体温在这个时节不需过高,这样更有利于收敛阳气。
18、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19、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0、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axxzhouaxxyyflongdd】五、今日处暑图片
1、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2、处暑,玉簪,白色的优雅居士,暗香浮动,色泽如玉,是深受喜爱了。
3、处暑节气以后,代表炎热的天气进入尾声,即将停止暑热,但不代表后续没有了炎热的天气,一方面今年的“三伏天”还未过去,另外一方面,受“秋老虎”的影响,处暑之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不过早晚的温度已有所降低,只是中午时候,还有30度以上的高温。
4、福州人在白露这天吃龙眼的习俗由来已久,认为龙眼很补;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这时鳗鱼为肥美,是品尝的佳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5、一片片落叶织成斑斓画卷
6、立夏,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
7、一般情况下秋老虎的到来,都是在晚立秋的年份为多见,立秋分为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七月立秋则是被成为晚立秋,晚立秋的高温酷暑会延续很久,所以秋老虎的几率出现也比较大,按照今年的天气走势,虽然白天依然炎热无比,但感觉到暑气消散了许多,尤其是处暑之后的天气走向,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处暑之后降雨不断,秋老虎是很难出现的。降雨带来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8、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故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
9、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10、中午适当小睡,缓解秋乏
11、早餐应吃温食,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12、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13、夏去秋来,素有吃鸭肉的习俗,鸭子味甘性寒,是处暑时节适合的润燥食物。
14、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15、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16、朝辞秋虎夜乘凉,处暑禾田始换装。
17、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18、吴地苏州过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遗风,以冬至夜为岁末,所以过冬至就是过年。苏州人过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团圆饭”,饭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饺叫“元宝”、豆芽叫“如意菜”、粉条叫“金链条”、鱼叫“吃有余”等。
19、脸觑厝:打道回府,龙眼稀饭
20、立春,春来到,自是迎春,所以开头第一花就来表表迎春,惬意暖黄,预示着春和景明,3月前后冒出嫩嫩的花骨朵,然后一开便是一大片,不仅观赏性十足,更是拍照的好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