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应台目送
1、书中幽默的是对知识的盲点,“不要紧,我到近才知道,原来前列腺不是长在脖子里。”这种讲别人的无知转化为一种冷幽默的能力值得深究。
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3、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4、她曾在议会的中心,在充满硝烟戾气、唇枪舌剑的地方。躲过语言的锤击,偷偷看着经文美丽的字:
5、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6、生活“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7、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带着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8、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9、《目送》是龙应台的一本书,而纪录片《目送》就是根据这本书重新用画面演绎出来的。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人与事,在纪录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尽管,龙应台先生说,纪录片有时是难以完全把文字里的那些内容充分展现的。整整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一会把我们带进台湾,一会把我们带进大陆,一会把我们带进六十多年前,一会把我们带回现在。全都是一个个个体的小人物的真实故事。龙应台的《目送》就是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叙述那些微小人物的命运与痛苦。她说从来的故事都是由胜利者讲的,现在也要讲一讲那些失败者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失败的小人物的故事。
10、“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11、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后一次的目送。
12、第五次:父亲住院,龙应台临走前目送父亲的背影.
13、结语本以为这该是本闲言碎语的生活纪实,不料却在其中看到了许多沉重的话题,尘封的历史,久远的回忆。不知是幸还是祸,这让我更想探究那段历史,寻找些许真实。这是收获,也是开始。正如龙所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4、从写作艺术上,《目送》是典型的重复递进的细节的叠加,有的称为“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就是指主题展开(材料生成、结构生成、起草行文)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结构单元、段落、语段、句子、词汇)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语、行文,以增强(渲染)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性程度。我们读〈目送〉的震撼来自这一次次儿子和父亲的背影的叠加,就如一次筑坝,抬高我们情感的蓄积,后溃坝,让我们感情泄洪。
15、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6、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17、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18、这里不应该用see,应该用watchsee指的是“看到了”,“看见了”的那种看watch指“观看”的那种看Isawhimleave=我看到他离开了Iwatchedhimleave=我看着他离开看到和看着是不一样的Isawhimwalkingoutofmysight=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刚好走出我的视线Iwatchedhimwalkingoutofmysight=我看着他走出我的视线路=目送他离去。。
19、《目送》令人失望地没有摆脱无谓的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送目送第一篇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摘抄:
1、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3、她说:可能没几天了,你要做好准备。
4、在我们整个成长环境过程中,没有人会教我们怎么面对失败、痛苦、挫折。它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在学堂上,在大众传播中。我们所触及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达到成功,如何受人瞩目,如何万人景仰。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失败,目的也是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卧薪尝胆的勾践,血洗耻辱,不被看好的马云,奋起直追,。
5、之后,我目送着爷爷的身躯,被送往火场,装入盒子,放入地下,永世掩埋。这大概,就是目送吧。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6、亲,留个言呗!您说的很重要!
7、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8、客服QQ:535757222投稿邮箱:139024489@qq.com
9、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10、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在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谁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地位,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寂寞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11、“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12、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后一次的目送。
13、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14、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5、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董卿朗读《目送》音频
16、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
17、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18、江西日报|赵永金:深圳书写书法传奇
19、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0、大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2、(60):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目送》
3、当你老了,一生后悔什么?
4、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5、作者简介: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成名的女作家。喜欢旅行、摄影,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母亲、孩子、兄弟、朋友等亲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散文集。
6、开头写了“我”几次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样的失落,让“我”联想到了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我”后目送父亲进火葬场的那一刻。这两幅场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直到儿子进入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在父女母子这些人间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
7、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8、(临摹与创作):赵永金临邓石如篆书长卷、
9、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
10、喜欢玩的继续玩不喜欢玩的AFK我反正已经无力玩下去了我怪的不是服务器和内容的问题也不是BLZ的问题是人太少的问题,我喜欢游戏热闹一点,嗨皮一点等人多了再来玩,只能等看看以后的发展如何了!如果人多再难玩我都能玩人不多再简单都不想玩!!
11、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每每捧起此书,都使我沉浸在书中无法释怀,感慨万千。
12、龙实属大幸,遇到诸多挚友,终其一生。反观自身,当我的年岁增长,心智成熟。朋友却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以前不屑一顾,觉得朋友就该一起吃喝,一同玩乐。不然何来畅快,哪能共话。
13、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后的转身离开。
14、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15、受伤了,自己包扎。请不要喊疼,因为别人会告诉你,这点小伤至于那么矫情嘛。委屈了,默默承受。哭诉,那别人会告诉你,谁没受过点委屈,受不了别干啊。失败了,找个没人的地方重新开始,不能有一点牢骚。因为一旦发出不满,别人会说,失败怎么了,谁没经历过失败啊,一次失败就哭天喊地,没这点承受力还怎么生活下去啊。
16、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渐行渐远》里,作者曾说:“安安会爬时,妈妈一离开你的视线,你就会哭。”为什么会哭呢?是因为当时在安安的认知里只有妈妈。后来的安安长了,他第一次对妈妈说:“我可不可以自己去游戏场?”那时的妈妈内心既慌张,又慌张,担心孩子被骗被绑架被马蜂叮,心情五味杂陈。可她也必须接受,因为那是孩子必须的成长。可她依然还是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17、作者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而作为女儿的她,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炉门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自己记住这后一次的目送。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让我们也为之动情。
18、孙晓云: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
19、第二日饿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想找点美食图来个画饼充饥吧,却看到那些昨日穷鬼,今天已变富家公子。吃喝玩乐,照常不差,好不惬意。心灰意冷,寒心之至。从此认定一个道理:钱或许不是的,但是钱有时能让你看清一个人的本性。试想一个连身外之物都不愿借付于你之人,又何会把其余之物与你共享。或许是我肤浅,但这是我这些年来的亲身经历,无一免俗。
20、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axxzhouaxxyyflongdd】四、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1、“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寒色》
2、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3、这些官员,才是真正的书法高手!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5、学生时代,父母总是严加管教,耳提面命。青春期的萌动,荷尔蒙的释放,总能得到及时的制止,一切都以学习为重。工作了,态度180°大转变。相亲不断,介绍不绝。就想着你毕业就结婚、生子,一系列人生大事串起来,才算是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6、生命里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也许我们会低落、会惆怅,但这便是生命,的背影与目送串连成了我们生命的起止轮回。
7、赏析: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8、妈妈用眼睛送儿子过海关(1)不能把“闪入”换成“没入”,“闪入”和“倏忽”说明时间短。(2)“瞥”比“望”时间短,更能说明妈妈的愿望之小,要求之低,只要儿子回头看一眼自己。(1)我的期望,期望儿子能回头。(2)空荡荡的街正是妈妈内心的写照,邮筒是用来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工具,在这里,妈妈却因无法与儿子沟通而感到失落,孤独。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女爱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体味到父母的付出;作为儿女,要理解父母的爱,要知恩图报,尽管想独立,但要多与父母沟通思想。
9、在文中作者多次使用反复手法。作用: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在《目送》中,龙应台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
10、目送的中心思想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对生活的感受与体会。
11、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2、第四次:龙应台的父亲送她上班,龙应台目送父亲的离开.
13、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4、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5、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6、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17、比喻作诗文书画时得心应手,怡然自得。典出三国魏.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指一面看天上的飞鸿,一面挥手弹琴,手眼并用,挥洒自如。明.张煌言《闲居》诗:“挥手归鸿望已乖,风尘依旧两芒鞋。”
18、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却总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刹那勾起心底缥缈如烟的情愫。缘分,来时如露,去时如电,美丽如烟花,却并不凉薄;清甜如花落,却并不易逝;古朴如浓茶,却并不苦涩。冥冥之中,缘分将一对对恋人的手牵在一起,将一个孩子送至父母身边,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飞鸟拥抱天空……
19、友情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情感。没有血脉相连的拉扯,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恋。有时候,却远比亲人来的关心,比伴侣更知你心,懂你意。无需多言语,一切早已明了。这是怎样的磨合才能培养出的默契,又是怎样的好运, 才能得此一人。实在是大幸,大福,大喜。
20、梁启超:为什么劝你在业余时间练书法?
【axxzhouaxxyyflongdd】五、龙应台目送经典段落摘抄
1、“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
2、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4、1986年龙应台定居德国,而德国在三百多年前,竟然也是那样的保守落后,他们的统治者把来自当时英国与法国的思想影响,竟然也叫“资产阶级自由化流毒”。英国、法国、美国等任何的文明进程,都是的人共同打造出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坐等是永远也等不回来的。
5、龙应台的《目送》的写作特点:
6、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7、因喷门癌而再也不能进食固体食品的爷爷,短短一个月就只有不到100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皮包骨是什么样子,皱软的皮肤坍塌在日渐疏松的骨骼上,血管清晰可见,骨骼棱角分明。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恶毒的病症,让我始料未及,却又无可奈何。
8、要读书,更要发声!不论你是想吐槽还是有疑惑,有观点还是想表达见解,都欢迎私信我们畅所欲言,伴读君每周精选精彩问题汇总。
9、李敖说:我很开朗没问题,可我觉得他们——弱者。因为他们养老了,他们不再是战士。我到现在还是一个战士,我还在写文章,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写。我讲真话,可是却打碎了别人的梦,所以世人恨我、怨我、咒我。可我还是要说,还是要写,因为这是一个斗士,一个战士该干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战士,不死不休、斗争到底的写实吧。
10、主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对生活的感受与体会。
11、龙应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我们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亲至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12、(137):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做永恒的准备?《目送》
1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14、而且,他们常常是作为学生,作为孩子,作为失业的父亲,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进来的。这样被骗进来充当战争机器零件的人,战败的国军中尤其多。那些当年被“国军”骗上战场的台湾原住民,一被俘虏,换顶帽子就变成了解放军,回头打国军,五十年之后才回到家乡。作为个人的生命,在战争的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是显得多少渺小无助。日本投降之后的国共内战,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无论败者还是胜者,其实都是反映了民族的劣根性。日本人面对他们走后的中国的自相残杀,他们对自己的南京大屠杀怎能不释然放然?这使我想起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文章《教育要学会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的力作。
15、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6、平静下面有激流,委婉下面有哀痛。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落泪不可谓忠,读《陈情表》不落泪不可谓孝,而今读龙应台的至情的文字,真让人感到她低眉的温婉转身是多么的。
17、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8、《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9、经典文学,你不能只是路过
20、(117):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