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
1、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2、考官更从白居易的答卷中读到了他的才智,不仅仅表现会读书,还会观察生活,内心充满昂扬的青春朝气——这次科举的考题是《古原草》,原本听起来很有荒郊野外,远离繁盛的意思。大有“秋来深径里”“乱蛬(qiong,同“穷”音,蟋蟀)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景象。
3、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4、《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5、把古诗唱给你听|《读唐诗》
6、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诗人以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7、《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赋得是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的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8、(A.野草生长在原野上B.农夫在照顾野草C.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11、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2、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14、虽说诗句也许浅显,但是它蕴含着我们对天地世界的感受和认识,所以这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这句子顿挫有力,“野火烧不尽”这种漫天的野草,看似它很卑贱,看似无甚价值,致使我们经常不在意它,但是它却那么有生机。这是只有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味,再加上高妙的诗才,才能总结出这种句子。
15、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īsuìyī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1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离离)形容青草繁茂的样子。(侵)蔓延。(睛翠)阳光下翠绿的青草。(王孙)本指贵族子弟,泛指行人。(萋萋)草盛的样子。诗意:草原上茂盛的野草,一年一度由枯萎而繁茂。野火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又会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道,阳光照耀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荒凉的古城。目送远行的人离去,茂密的野草似乎都饱含着惜别的深情。
17、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因晚年定居香山,所以自号香山居士。
18、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20、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1、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2、生命力极强,放火烧毁,不打紧,今年烧了明年长得更旺,草反而变成了肥料。所以这句子把天地的生机、那种不可遏制的生机表现出来了,所以后来我们经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那些代表历史正方向却被压制的东西,表现它的不屈不挠、它的死而复生。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既然是私塾,那就“私”到底,完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没有完全一致的教法,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完全根据孩子的情况(理想,兴趣,基本素养,社交期待,职业需求等),进行专门设计和教学。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把古诗唱给你听|《明日歌》
7、可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8、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9、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10、专心陪着孩子一起健康成长,为孩子独立搭建一个专属的知识框架,这还真的只能“私”到底了。我很希望能招到我特别喜爱的孩子和学生,我将把我一生的私人浅薄之学完全传递给他,供他未来参考所用。
11、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风吹又生”,诗人送别友人是在春季。(大地回春,芳草萋萋)
12、关于这首古诗的白话翻译和字面解释,我不赘述了。我想我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们都知道——老师教了,各种网络上的作业帮,也给予了很好的资讯。
13、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14、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赋得是什么意思?赋得:用古诗或成语作诗。诗名前通常有“赋得”字。这是古人作诗或文人聚会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著,这首诗表达了朋友的离别之情,通过描写古代平面上的野草,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首野草颂,然后又可以看作是一首生命颂,前四句重点讲述了野草生命的历时美,后四句以同步美为主,整首诗构图严谨,语言自然流畅,对仗保持得很好,山水诗和谐,二人意境;这首诗是一首以“古原草送别”为主题的诗。
1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17、《早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游山西村》陆游《锄禾》(悯农)李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乌衣巷》刘禹锡
18、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19、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20、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把古诗唱给你听|《咏鹅》
2、把古诗唱给你听|《出塞》
3、近很多朋友都在期望我能开一个私塾班,我想了想,决定近期开始,准备招募学生,不过,我只能算是开私塾,也就是做一对一的与孩子面授,而无法办一个私塾班。
4、白话文: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5、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6、()这首诗主要叙述的是什么?
7、野yé火huǒ烧shāo不bù尽jìn,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又作"草"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解释: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过来又滋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就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9、这首诗描写暮春景色,草长得很茂盛了。因为和友人离别,也只有暮春景色才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惜春就是惜别。
10、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11、(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īkūróng。)
12、白话文: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13、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14、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5、责任编辑:卢坤霞审核:罗运锋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18、《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三年(787)间,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9、古诗赏析|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axxzhouaxxyyflongdd】四、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表达了什么之情
1、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ɡ草cǎo,
2、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离离)形容青草繁茂的样子.(侵)蔓延.(睛翠)阳光下翠绿的青草.(王孙)本指贵族子弟,泛指行人.(萋萋)草盛的样子.诗意:草原上茂盛的野草,一年一度由枯萎而繁茂.野火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又会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道,阳光照耀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荒凉的古城.目送远行的人离去,茂密的野草似乎都饱含着惜别的深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为:
3、白居易的这首诗——送别部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借助词句而来。
4、把古诗唱给你听|《长相思》
5、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6、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面对古老的原野上那生生不息的小草,白居易看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千古名句,为后世代代相传。
9、(聊爸第66期789号)
10、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1、把古诗唱给你听|《江南》
12、今天要讲的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中的一首
13、把古诗唱给你听|《悯农》
1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5、(A.野草生长的季节B.野草不屈不挠的生命力C.草原上热闹的景象)
16、《赋得古原草送别》赞美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全诗前六句表达对小草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语速较缓漫,语调下沉,传达出惜别之情。《草》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古原上野草的景色,实际上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诗的二句描写了春草的茂盛,以及春草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诗的四句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的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诗的后两句用绵绵不尽的春草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整篇文章看似写草,实际是借草取喻,用草的茂盛来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的情谊,十分巧妙。
17、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诗中名篇里的名句。
18、《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原诗如下:
19、用新生的翠绿来照亮古老的东西
20、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axxzhouaxxyyflongdd】五、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朗诵视频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2、把古诗唱给你听|《黄鹤楼》
3、()野火烧不尽野草的原因是什么?
4、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6、《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7、0古朗月行(节选)
8、作者:唐白居易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9、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10、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小学一年级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诵读专家:雅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12、白话文: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1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846年
1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5、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16、当时的考试的题目是《古原草》,按照考场的规定,一切限定的考题,题前都必须写上“赋得”二字,以示标注这是为考试而作的。
17、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18、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19、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20、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